凹印刀线分为有规律的刀线和无规律的刀线

刀线是凹印中常见的故障之一,它是指在印品的空白部分出现沿印刷方向的线状墨痕。根据刀线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有规律的刀线和无规律的刀线两类,这两类刀线的起因有所不同,故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就谈谈这两类刀线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有规律的刀线


  中国油墨刮刀网技术员余佳认为,有规律的刀线是指出现在印品的同一位置,或者随着刮墨刀的左右摆动,位置略有变动的刀线。它一般是由于刮刀或印版滚筒被硬物划伤造成的。这些硬物可能来自于油墨,比如油墨中添加的某些助剂使颜料发生凝聚而产生颗粒,或者由于静电吸附将异物混入油墨中,或者油墨本身颜料的颗粒粗、硬度大。在实际操作中,应当选用颜料颗粒小(多次研磨)、硬度小的油墨,并且要定期过滤油墨、添加新墨,以使油墨中各种成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同时,还可以通过保持车间清洁、安装消除静电设备等方法来减少硬物的产生。


  刮刀是凹印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件,当刮刀刀口受到损伤出现缺口时,在印刷品上会出现有规律的左右移动的刀线,比较容易识别。刮刀上细微的缺口可用油石或细砂纸打磨至光洁、平整;如果刮刀的缺口较大,则需更换新的刮刀。应注意选用材质致密、软硬适度的自磨型刮刀,操作中要掌握好刮刀与印版滚筒的接触角度和压力,以减轻刮刀对印版滚筒的磨损。


  另外,在制作凹印版滚筒时,提高滚筒表面镀铬层的光洁度、硬度,也有利于减少刀线的产生。


  无规律的刀线


  无规律的刀线又分为雨状(墨丝状)刀线、麻点状刀线和雾状刀线等几类。


  1.雨状(墨丝状)刀线


  雨状(墨丝状)刀线一般是因为油墨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表面活性剂,而印版滚筒表面的镀铬层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够将活性物质牢牢吸附在其表面而难以刮净,从而形成流星状或微丝状刀线。此时,可通过擦拭打磨印版滚筒表面来消除,如果刀线仍反复出现,可向油墨中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减缓剂来解决。


  另外,印版滚筒轴承和传动齿轮磨损,滚筒的动平衡差,出现周向跳动,也会引起雨状(墨丝状)刀线。操作者应经常检查印版滚筒,及时更换磨损的齿轮和部件。


  2.麻点状刀线


  麻点状刀线多出现在印品从实地过渡到绝网的部位,主要是由于刮刀与印版滚筒之间的接触角度过小,而且刀口距离压印点太近,使得在油墨向承印物上转移的瞬间油墨中细小的颗粒可以穿过刮刀刀尖被抬起所产生的拱形空隙,喷射到印品表面而形成的。


  对于麻点状刀线,在操作时可通过加大刮刀角度和刮刀压力来解决。


  3.雾状刀线


  雾状刀线是指在印品空白部分出现淡淡的墨层,其产生的原因有许多。例如刮刀压力和刮刀角度太小,刮刀长时间使用后背面黏附了墨渣,刮刀磨损;油墨干燥速度过快,油墨中树脂与溶剂的溶解性差,黏度过高;印版滚筒表面铬层粗糙等,都会引起雾状刀线。


  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加大刮刀角度和刮刀压力,用竹签刮去刀背上的墨渣或更换刮刀,向油墨中加入合适的慢干溶剂,降低油墨的干燥速度和黏度,更换印版滚筒等。


     中国油墨刮刀网技术员余佳表示,在凹印过程中,刀线的成因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点外还有许多,操作者需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预防并正确排除刀线故障。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