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刀线的产生及处理
1.刮墨刀的调节
当刮刀安装好之后,就要对其进行轴向平行度的调节:调节刮刀的初步角度,使刮刀轻轻地压在印刷版辊上,调节刀体左右两进退,以保证印刷版辊上油墨均匀、对称后对刮刀压力及角度进行准确调节,这是影响印刷质量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在相同角度下,刮刀的压力越大其刮墨性能越好,但压力过大会损伤版版,压力过小又刮不净油墨,而且会引起刀线,所以刮刀压力应适可而止,即使在加压时也应慢慢增加。在相同压力下,刮刀的角度越大其刮墨性能越好,同样,角度过大也会使刮刀与版版损伤严重,过小则易刮不净及窜墨,拖墨。 既然刮刀的角度与这二者互相影响,我们可将这们归纳为一个物理量――刮刀与版版之间压强P,这样就比较直观一些。
在印刷一段时间后,刮刀与版版的接触面积S会因为磨损而增大,此时会出现刀线现象,为此应紧一紧刮刀即产大刮刀压力F。根据公式P=F/S难以判断压强的变化,我们要以来判断。当紧刀进程超过MAX时,压强P将减少,也就是紧刀过度将使刀线问题更加严重。因为紧刀的进程就是加压的过程,所以刮刀压力要低于极限值,一般在3-4Kg/cm立方左右,角度在45度至65度之间,出现刀线时角度可陡一些,角度在60度以上时,压力会大增。
刮刀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进行一定的打磨,要按一定的规则进行。首先,将刀架清洁干净,然后以硬刀片夹软刀片露出1/3,注意两头的距离要保持一致。磨刀时,将刀架夹在台上,用油石打磨,打磨角度为40度左右,然后用360水砂纸粗磨,之后用1000精砂纸细磨。磨损较严重时就得更换刮刀了。
如果刀线出现得比较有规则,而且会阻碍刮刀的移动,可断定其主要是由刮刀和刮刀粘附的杂质引起的,通过研磨或更换刮刀以及刀刃背面的异物来解决。
2、油墨
油墨是印刷图案再现的承担者,主要是由颜料、连结料、填充料及助剂组成的,它对刀线的影响也是突出的。
凹版印刷油墨可分在:雕刻凹版油墨和照相凹版油墨。其中雕刻凹版油墨主要用于印刷有价证券,而本文的刀线问题主要是在包装领域,所以可以不必去讨论它了。下面就来谈谈照相凹版油墨。
照相凹版油墨属于挥发干燥型,是典型的液体油墨,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能,粘度较低,一般是由色料、固体树脂、挥发性溶剂、添加剂组成的。这里一些的性能,如细度、粘度、干燥度、硬度以及活性对刀线影响很大,下面就结合照相凹版油墨的性质作分别讨论。
1) 细度
如果油墨的细度不够,也就是颗料太大,则有可能嵌在刮刀中或者损伤刮刀,从而造成刀线。细度是由油墨自身决定的,油墨制造商应质了柔软、与使用的树脂连结料不起化学反应、展色时有良好流动性,再现性、。印刷厂在选购油墨时要检测油墨的细度,用刮板细度来检验,采用适合本厂情况的检测方法来测量,一般凹印油墨细度在15um左右,细度越小对减少刀线越有利。其实,细度的因素并不止这一点,油墨在使用中被混入杂质,油墨长期使用,造成树脂长期接触空气氧化交联形成较粗颗粒都会产生刀线。对于长期使用的应定期过滤墨盘中的油墨或在油墨循环系统中加入金属丝网进行过滤,回收的旧油墨在使用前应进行过滤,油墨凝絮时应更换油墨,此外还可加入一些助溶剂并充分搅拌以使其颗料分散均匀,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采用密闭式喷墨装置,它可大大减少油墨与空气的接触。
2) 粘度
油墨粘度过大,会导致其对刮刀的冲击增大,使得刮刀无法将油墨彻底刮净。油墨的粘度与溶剂有很大关系。凹印油墨采用的是挥发溶剂,而且为了减少油墨对版辊的亲和性,不使树脂大量析出,采用的是溶解力强、挥发快的溶剂。随着印刷的进行,油墨中的溶剂不断挥发,将导致油墨的粘度上升。为此在印刷过程中应随时注意粘度的变化,根据溶剂的损失情况用粘度控制器或人工适时补充溶剂,以保持粘度的稳定性。在实际中可采用流杯来测量粘度,凹印一般用察恩流杯,根据开口大小可将其归类为几种规格,合理的选择流杯对粘度测量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
3) 干燥性质
凹印油墨属于挥发干燥型,所以其干燥度也就是溶剂的挥发度,当油墨干燥过度,也就是溶剂挥发太快时,版辊与刮刀之间的摩擦力相对增大,导致刮刀难以刮下版面上的油墨,从而造成刀线,但是干燥过迟,即溶剂的挥发速度太慢,又会使非图文部分的微量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版污,所以溶剂的挥发速度要适中。在分析粘度时,曾提到要用挥发快的溶剂,这就有了矛盾,为此可通过调节刮刀的压力、角度来解决干燥过度问题,凹印油墨还是选择溶解性强、挥发快的溶剂为好,如醋酸乙酯、乙醇等。
4) 硬度
其实这一环节可归于细度一样。对于硬度高的颜料,如红、蓝,即使研磨也不可能达到很小的颗粒度,且易损伤刮刀,这样必然会产生刀线。那么在使用红、蓝油墨时,一要把好细度这一关,在购买油墨时尽量使供应商提供较细的油墨,然后要预选做好防范措施,不让其他因素来影响油墨的细度,随时注意刮刀的状况,保证刀刃的完整性。
5) 活性
在油墨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都加入了一定量的活性剂。版辊滚筒镀铬后也有一定的活性。如果油墨或版辊滚筒的活性太高,在印刷时,活性物质不会较为牢固的粘附在版滚筒上,刮刀也很难将其刮净,由此形成了刀线。此种情况下,刀线呈流星状或微丝状.这时可先将版辊滚筒洗涤清洗一下,以清除其表面的活性物质,接着加入表面活性减缓剂,可消除刀丝。
采用这种添加剂时,最好是应用油墨循环系统,以便于反复使用。
油墨的质量对刀线影响很大,在条件许可时最好选用较高质量的油墨,要保证新鲜油墨的比例,只要注意上文提及的选购、使用中的一系列措施,刀线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3、环境条件
凹印车间里保持良好的环境是十分重要。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灰尘及温湿度。
1) 灰尘
灰尘会产生细刀线,塑料薄膜在印刷时产生静电吸附,这些尘埃在印刷时会从薄膜上转移到版辊滚筒上,从而带至油墨盘里,在油墨中聚集成团,便会粘附在刮刀上,产生刀线。为此应安装静电消除器,在塑料基材膜上方悬挂抗静电丝网或搞静电带,提高空中的湿度来减轻静电吸附现象。
灰尘还可能直接来源于空气,这就要求印刷车间有一个好的卫生环境:各印刷机放置,车间与外界用风帘隔离,控制车间内的人数,经常用湿拖把拖地,地面用专门的涂料处理以防止起灰。在机器保养时,还应注意到风管等平时不引人注意部位的清洁,防止积灰。对于油墨中的灰尘,可在油墨循环系统中加入过滤装置,对墨槽、墨箱进行清洗。使用旧油墨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可用1/3-1/2旧油墨,但最好不要全部使用旧油墨,使用旧油墨前用120目以上的金属线网将其过滤一下。
2) 温度、湿度条件
其实这个因素已包含在前文中,这里来具体分析一下。
温度过高,溶剂挥发太快,溶剂平衡失衡,干燥过度;油墨溶解不良,粘度变大,刮墨困难,这二者均易造成刀线。
因此应尽可能保持凹印环境的封闭,安装空气过滤器并作尘埃含量测定,安装空调以保持环境温、湿度的稳定。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刀线的产生有很多因素,且相互关联,如版辊滚筒与刮墨刀、刮墨刀与油墨、油墨与环境等,刀线还常与版污、糊版等现象同时出现,所以出现故障时往往难以判断是可种因素造成的,解决方法也无法具体规定,但只要根据刀线产生的不同特点,通过上文提及的判断方法,抓住主要方面,即主要影响的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以消除它的。当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从本文所涉及的产生刀线的因素出发进行逆向思维,采取一切防止其产生的措施来减少刀线的发生率。
当刮刀安装好之后,就要对其进行轴向平行度的调节:调节刮刀的初步角度,使刮刀轻轻地压在印刷版辊上,调节刀体左右两进退,以保证印刷版辊上油墨均匀、对称后对刮刀压力及角度进行准确调节,这是影响印刷质量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在相同角度下,刮刀的压力越大其刮墨性能越好,但压力过大会损伤版版,压力过小又刮不净油墨,而且会引起刀线,所以刮刀压力应适可而止,即使在加压时也应慢慢增加。在相同压力下,刮刀的角度越大其刮墨性能越好,同样,角度过大也会使刮刀与版版损伤严重,过小则易刮不净及窜墨,拖墨。 既然刮刀的角度与这二者互相影响,我们可将这们归纳为一个物理量――刮刀与版版之间压强P,这样就比较直观一些。
在印刷一段时间后,刮刀与版版的接触面积S会因为磨损而增大,此时会出现刀线现象,为此应紧一紧刮刀即产大刮刀压力F。根据公式P=F/S难以判断压强的变化,我们要以来判断。当紧刀进程超过MAX时,压强P将减少,也就是紧刀过度将使刀线问题更加严重。因为紧刀的进程就是加压的过程,所以刮刀压力要低于极限值,一般在3-4Kg/cm立方左右,角度在45度至65度之间,出现刀线时角度可陡一些,角度在60度以上时,压力会大增。
刮刀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进行一定的打磨,要按一定的规则进行。首先,将刀架清洁干净,然后以硬刀片夹软刀片露出1/3,注意两头的距离要保持一致。磨刀时,将刀架夹在台上,用油石打磨,打磨角度为40度左右,然后用360水砂纸粗磨,之后用1000精砂纸细磨。磨损较严重时就得更换刮刀了。
如果刀线出现得比较有规则,而且会阻碍刮刀的移动,可断定其主要是由刮刀和刮刀粘附的杂质引起的,通过研磨或更换刮刀以及刀刃背面的异物来解决。
2、油墨
油墨是印刷图案再现的承担者,主要是由颜料、连结料、填充料及助剂组成的,它对刀线的影响也是突出的。
凹版印刷油墨可分在:雕刻凹版油墨和照相凹版油墨。其中雕刻凹版油墨主要用于印刷有价证券,而本文的刀线问题主要是在包装领域,所以可以不必去讨论它了。下面就来谈谈照相凹版油墨。
照相凹版油墨属于挥发干燥型,是典型的液体油墨,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能,粘度较低,一般是由色料、固体树脂、挥发性溶剂、添加剂组成的。这里一些的性能,如细度、粘度、干燥度、硬度以及活性对刀线影响很大,下面就结合照相凹版油墨的性质作分别讨论。
1) 细度
如果油墨的细度不够,也就是颗料太大,则有可能嵌在刮刀中或者损伤刮刀,从而造成刀线。细度是由油墨自身决定的,油墨制造商应质了柔软、与使用的树脂连结料不起化学反应、展色时有良好流动性,再现性、。印刷厂在选购油墨时要检测油墨的细度,用刮板细度来检验,采用适合本厂情况的检测方法来测量,一般凹印油墨细度在15um左右,细度越小对减少刀线越有利。其实,细度的因素并不止这一点,油墨在使用中被混入杂质,油墨长期使用,造成树脂长期接触空气氧化交联形成较粗颗粒都会产生刀线。对于长期使用的应定期过滤墨盘中的油墨或在油墨循环系统中加入金属丝网进行过滤,回收的旧油墨在使用前应进行过滤,油墨凝絮时应更换油墨,此外还可加入一些助溶剂并充分搅拌以使其颗料分散均匀,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采用密闭式喷墨装置,它可大大减少油墨与空气的接触。
2) 粘度
油墨粘度过大,会导致其对刮刀的冲击增大,使得刮刀无法将油墨彻底刮净。油墨的粘度与溶剂有很大关系。凹印油墨采用的是挥发溶剂,而且为了减少油墨对版辊的亲和性,不使树脂大量析出,采用的是溶解力强、挥发快的溶剂。随着印刷的进行,油墨中的溶剂不断挥发,将导致油墨的粘度上升。为此在印刷过程中应随时注意粘度的变化,根据溶剂的损失情况用粘度控制器或人工适时补充溶剂,以保持粘度的稳定性。在实际中可采用流杯来测量粘度,凹印一般用察恩流杯,根据开口大小可将其归类为几种规格,合理的选择流杯对粘度测量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
3) 干燥性质
凹印油墨属于挥发干燥型,所以其干燥度也就是溶剂的挥发度,当油墨干燥过度,也就是溶剂挥发太快时,版辊与刮刀之间的摩擦力相对增大,导致刮刀难以刮下版面上的油墨,从而造成刀线,但是干燥过迟,即溶剂的挥发速度太慢,又会使非图文部分的微量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版污,所以溶剂的挥发速度要适中。在分析粘度时,曾提到要用挥发快的溶剂,这就有了矛盾,为此可通过调节刮刀的压力、角度来解决干燥过度问题,凹印油墨还是选择溶解性强、挥发快的溶剂为好,如醋酸乙酯、乙醇等。
4) 硬度
其实这一环节可归于细度一样。对于硬度高的颜料,如红、蓝,即使研磨也不可能达到很小的颗粒度,且易损伤刮刀,这样必然会产生刀线。那么在使用红、蓝油墨时,一要把好细度这一关,在购买油墨时尽量使供应商提供较细的油墨,然后要预选做好防范措施,不让其他因素来影响油墨的细度,随时注意刮刀的状况,保证刀刃的完整性。
5) 活性
在油墨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都加入了一定量的活性剂。版辊滚筒镀铬后也有一定的活性。如果油墨或版辊滚筒的活性太高,在印刷时,活性物质不会较为牢固的粘附在版滚筒上,刮刀也很难将其刮净,由此形成了刀线。此种情况下,刀线呈流星状或微丝状.这时可先将版辊滚筒洗涤清洗一下,以清除其表面的活性物质,接着加入表面活性减缓剂,可消除刀丝。
采用这种添加剂时,最好是应用油墨循环系统,以便于反复使用。
油墨的质量对刀线影响很大,在条件许可时最好选用较高质量的油墨,要保证新鲜油墨的比例,只要注意上文提及的选购、使用中的一系列措施,刀线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3、环境条件
凹印车间里保持良好的环境是十分重要。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灰尘及温湿度。
1) 灰尘
灰尘会产生细刀线,塑料薄膜在印刷时产生静电吸附,这些尘埃在印刷时会从薄膜上转移到版辊滚筒上,从而带至油墨盘里,在油墨中聚集成团,便会粘附在刮刀上,产生刀线。为此应安装静电消除器,在塑料基材膜上方悬挂抗静电丝网或搞静电带,提高空中的湿度来减轻静电吸附现象。
灰尘还可能直接来源于空气,这就要求印刷车间有一个好的卫生环境:各印刷机放置,车间与外界用风帘隔离,控制车间内的人数,经常用湿拖把拖地,地面用专门的涂料处理以防止起灰。在机器保养时,还应注意到风管等平时不引人注意部位的清洁,防止积灰。对于油墨中的灰尘,可在油墨循环系统中加入过滤装置,对墨槽、墨箱进行清洗。使用旧油墨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可用1/3-1/2旧油墨,但最好不要全部使用旧油墨,使用旧油墨前用120目以上的金属线网将其过滤一下。
2) 温度、湿度条件
其实这个因素已包含在前文中,这里来具体分析一下。
温度过高,溶剂挥发太快,溶剂平衡失衡,干燥过度;油墨溶解不良,粘度变大,刮墨困难,这二者均易造成刀线。
因此应尽可能保持凹印环境的封闭,安装空气过滤器并作尘埃含量测定,安装空调以保持环境温、湿度的稳定。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刀线的产生有很多因素,且相互关联,如版辊滚筒与刮墨刀、刮墨刀与油墨、油墨与环境等,刀线还常与版污、糊版等现象同时出现,所以出现故障时往往难以判断是可种因素造成的,解决方法也无法具体规定,但只要根据刀线产生的不同特点,通过上文提及的判断方法,抓住主要方面,即主要影响的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以消除它的。当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从本文所涉及的产生刀线的因素出发进行逆向思维,采取一切防止其产生的措施来减少刀线的发生率。
相关资讯:
·凹版印刷套色精度差的处理方法[7-16]
·油墨不上版故障现象处理[7-16]
·凹版印刷品墨斑故障及处理方法[7-16]
·凹版印刷油墨桔皮状斑纹、水纹故障[7-16]
·凹版印刷中刮痕、刀线处理方法[7-16]
·凹版印刷发虚、晕圈、拖毛、拖影故[7-16]
·凹版印刷针孔、沙眼故障现象及处理[7-16]
·凹版油墨白化、水化处理方法[7-16]
·凹版印刷油墨附着力差、掉墨故障及[7-16]
·凹印油墨粘脏、倒贴故障及处理方法[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