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印刷中刮痕、刀线处理方法

刮痕、刀线故障现象:


印品非图文部分,有一条一条的颜色线,有时在图文部分也能看到较厚的线。版面上没有线条部分的油墨未被刮刀刮净,在不允许有油墨转移的余面部分发生线条状污染。用放大镜观察时,在污染部的中央有芯状性的空白。


原因:


1、刮刀的材料质量及研磨不良。版镀铬面的表面状态及滚筒偏移不同芯。


2、油墨和印版表面的活性剂过高,在印刷过程中,活性物质就会较为牢固地粘附在版筒上,刮刀也难以完全刮干净,由此形成刀线。


3、印版光洁度不好,镀铬质量差。或印版耐刮、耐磨性差。


4、印版表面粘附硬物会直接损伤刮刀,而引起刀线的产生。


5、印版镀铬层硬度不够,在刮刀压力作用下,使得铬层被破坏,从而出现一种极细的刀线。


6、刮刀压力位置,角度等对刀线也有一定的影响。


7、刮刀本身具有缺陷,使得刮刀无法将版棍非印刷表面油墨刮净。或长时间与印版摩擦磨损也会引起刀线。


8、油墨中混入异物或油墨中的助剂随温度变化析出,颜料发生凝集,产生粗颗粒。


9、油墨本身细度不够,在使用中混入杂质,或油墨长期使用造成油墨树脂长期接触空气交联形成无法通过刮刀与印版间的颗粒。


10、油墨长时间对刮刀进行冲击,造成刮刀受损,或油墨粘度过大,对刮刀的冲击增大,从而使刮刀无法将油墨彻底刮净。


11、由于静电原因吸附的灰尘以及膜中的添加剂析出进入油墨。


12、油墨干燥过度,版辊与刮刀之间的摩擦力相对加大,刮刀难以刮下版面的油墨。干燥过迟时,附着在印版非图文部分的微量油墨则会转移到膜上,形成版污。


13、湿度过大时,油墨分散性变差,印版不容易刮干净。湿度过小时,塑料膜因为静电吸附灰尘,两者均会造成刀线。


14、环境温度过高,溶剂挥发过快,溶剂平衡失调,环境温度过低,油墨溶解不良造成刮墨困难形成刀线。


处理方法:


1、若是版棍不光洁造成刀线,可在版辊高速转动的情况下,用特定的砂纸进行打磨。但若是由于印版铬层硬度不够造成的,就应及时更换版棍,此时若用砂纸打磨,会出现更多的刀线。


2、由于刮刀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刀线,可对刮刀刀刃进行打磨,调整刮刀与印版的角度,压力等进行调节,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3、对油墨进行过滤或更换油墨,也可加入适量的助剂并充分搅拌使其颗粒分散均匀。


4、尽量降低油墨的粘度。在印刷中注意防止异物混入。提高油墨中新鲜油墨的比例。并确认印版有无偏心现象。


5、调整刮刀压力、硬度、厚度、角度、位置并研磨等,检查刮刀安装是否平整均衡。


6、印刷车间内应保持适当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及时清理通风管道,减轻灰尘的影响。


7、情况较轻时使用慢平溶剂。并适量添加活性减缓剂。


8、若是印版被硬物划伤,应用溶剂洗净版面,用502胶水和铜粉填补划伤,并拿细砂纸轻轻打磨光滑。此方法只供急用,并且是在非图文部分。


9、上刀片时,尽量做到夹紧压条与刀片,同时从中间旋紧螺丝,逐个向外,但紧螺丝不可一步到位,应重复二三遍完成,使刀片受刀均匀。


10、控制好油墨的粘度,尽可能使用溶解性强,挥发快的溶剂。并对墨槽、墨箱洗净,油墨进行多层过滤。


11、检查印版滚筒、印版轴、轴承及传动齿轮是否变形、摩损,机座水平不正、不稳定等因素。


12、在降低油墨粘度的同时,应在油墨循环系统中插入120目左右的金属网,不断进行过滤。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