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印在软包装业遭遇的“尴尬问题”
柔印在软包装业有两种很极端的看法。一曰:柔版太好了,将来要取代凹印, 甚至会取代胶印; 二曰:柔版太差了,只能印很次的产品。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要使我国柔性版印刷在软包装业取得健康快速地发展, 必须从认识和实践上解决好柔印和凹印发展中的以下问题。
1)部分企业活源不足
柔印适合批量生产、连续生产的印品。如印量较少, 印刷质量不稳定, 会导致成本加大, 造成浪费。目前国内尚有一部分从事柔印生产的软包装企业,由于活源不足、生产任务不饱满,设备利用率不高,处于开工不足、“等米下锅” 的状况。
2)设备选型不合理
引进柔印设备,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柔印机承印的对象, 并应全面了解柔印机的结构和性能,以确保设备配置合理,符合柔版印刷要求。前一个时期,有的企业在选择柔印机时只考虑价格因素,忽视了配置是否适用合理,结果由于配置不全不当,造成有些印品不能承印。
3)辅助材料供应渠道不畅
我国柔版印刷辅助材料(除水墨外)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如版材、双面胶、刮墨刀等,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货期长、国内销售代理商少,规格品种不全,用户没有挑选的余地,这是阻碍柔印发展的关键。国产柔印墨种类比较齐全,既有能适合各类承印材料的水墨,又有最新的防伪油墨,应当说发展很快。水墨的细度、流动性、粘度等特性的要求因不同的承印材料而异,因此针对具体印刷材料及不同印刷工艺,研制相应的油墨, 是提高柔印产品质量、降低废品率、拓宽柔印市场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质量的精细水性金银墨和油墨刮刀几乎依赖进口, 且价格偏高。
4)柔印工艺尚未很好掌握
大多数软包装厂对凹印工艺比较熟悉, 但对柔印工艺则比较陌生。引进柔印工艺后,企业内部的结构和管理还要做相应的调整。柔印常见的故障有着墨不良、干版、糊版、边缘缺陷、压力不合适、图文变形、尺寸位移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除设备与材料因素外,还必须注意与网纹辊的匹配、网纹辊与印版的压力、印版与压印滚筒的压力、油墨粘度与机器速度之间的关系等,如果没有一套数据和操作规程,就很难印出好的产品。当前柔印界不但应有自己的印刷专家, 还应有制版专家、水墨专家。
5)柔印制版工艺问题
柔版主要分为有底基和无底基两大类。有底基材料版材厚度约0.95ram,无底基材料印版的厚度分别为1.7ram、2.28ram、3. 94mm、7ram等。制版时, 先进行背曝光,然后再进行主曝光,曝光时间的长短根据图案层次和气候不同而有所不同。感光后未感光的部分可冲洗除去, 然后进行去粘烘干,一块印版只需2小时即可带lJ好。最近采用柔印CTP带lJ版技术可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字成像和直接成版(参见《印刷世界》2004第3期)。
6)技术培训问题
柔性版印刷的技术、工艺、设备、器材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有一部分软包装柔印设备运转不正常,产品质量不稳定,除有活源不足和配套不合理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柔版印刷从产品设计、制版、印刷到印后加工的整个工艺过程尚未全面掌握。因此,柔印企业应加强技术培训工
软包装是包装主要的分支之一, 也是国际上柔性版和凹版争议最多、发展差别最大的行业。
在这一领域,美国采用柔性版印刷的比例约为70% ~80% ,欧洲为35% ~40% , 亚洲(包括日本、韩国等)这一比例为8% ~15% , 而我国这一比例更低。在我国推广柔性版技术的最大难题就在软包装领域。
由此,中国油墨刮刀网市场观察员李芸认为:
1)要辨证地看柔印、凹印两种印刷方式的相互关系,柔印和凹印之间的比较是相对的。在软包装领域, 目前还是凹印一统天下。但今后,有着众多优势的柔印方式一定会取得长足进步。
2)柔印和凹印在可以比较或竞争的领域中,主要是并存和互补的关系, 而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柔印和凹印都在不断改进技术, 克服自身的不足。柔印在软包装领域的发展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3)柔印和凹印的市场份额依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异。这两种技术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市场。柔版在我国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如何印好铝箔不干胶产品?[1-14]
·正确了解和认识油墨的组成成分[11-5]
·优秀的包装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1-4]
·绿色包装设计中材料选择应遵循的原[11-4]
·专家支招:用气象色谱法来控制残留[11-4]
·凹版和柔版包装材料中气味问题[11-4]
·医药企业对医药软包装有哪些需求?[11-3]
·标签柔版直接制版技术的经验之谈[11-3]
·柔性版制版后的打样技术工艺[11-3]
·现在流行的柔性版印前制版工作流程[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