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油墨“白化”现象解决经验

     油墨“白化”主要是指溶剂中含有水分,印在薄膜上失去光泽,严重时色相也会有些变化。其实从材料供应方面分析,溶剂中含有水分的概率倒不是很高,绝对不含水分是不可能的,所有溶剂的纯度总有一定的百分比。印刷过程中使用的溶剂,对水分总有一个宽容度,不必斤斤计较。  油墨白化的产生中往往同使用过程中油墨吸收环境大量的水分有关。笔者曾看到一家企业在梅雨季节用新墨印刷,刚开始的2个小时内印品色相没有变化,但2小时后,由于油墨中所用的乙醇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油墨逐渐分层,印品失去了光泽,要更换新墨才能恢复正常。凹印在使用醇溶性油墨时对环境会有一些特殊要求,如周围环境的湿度不能太高,否则乙醇会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因此要车间安装恒温恒湿装置,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不超过70%,以避免油墨白化。  对于水分造成的白化,笔者主张从溶剂进行调整,在周围湿度较高的时候,用一些吸水性小的醇类溶剂来取代乙醇。当然,用空调制冷抽湿来改善车间环境也是一个办法,不过笔者不主张,从成本上计算,实在是太浪费了。  


        油墨“白化”的另一种原因是凹印生产过程中溶剂的综合平衡被破坏。
        混合溶剂中快干剂和慢干剂的挥发速度不等,造成快干剂失逸,慢干剂滞留。若快干剂是油墨的真溶剂,而慢干剂仅仅是调节油墨干燥速度的假溶剂时,油墨的溶解性变差,印刷适性变坏,印品失去光泽。
        在传统的凹印工艺中,很少有人去研究溶剂的综合平衡。在溶剂综合平衡图中,横轴表示该溶剂在油墨混合溶剂中的百分比,纵轴则表示在挥发时挥发气体中该溶剂的百分比,若图中为一根一定斜率的直线,说明溶剂平衡是稳定的,但许多混合溶剂呈现的一般都是较大曲率的非直线,甚至两段反方向的曲线,说明在混合溶剂中快干剂和慢干剂的比例跟挥发气体中快干剂和慢干剂的比例是失衡的。
        若我们简单地按照油墨中混合溶剂配比的同一比例来补偿挥发溶剂的损失,必然会造成快干剂和慢干剂比例的失衡。溶剂综合平衡的破坏会造成油墨印刷适性的改变,会影响到印品的光泽甚至颜色密度。
        白化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①点式白化。主要原因进油墨体系对蜡类的表面活性剂类互溶性差造成的;其二是因为油墨结皮后印刷过程未被复溶而被转移到图文上。  


        处理方法:应加入芳烃或酯类真溶剂,促其再度溶解。或在墨斗里安装一个搅拌器(如采用塑料管材,在其外部用未印刷的塑料薄膜套上,再将两头扎紧放在墨头里随机转动搅匀油墨),或在油墨制造时增添抗氧剂处理。  


        ②点式白点。主要原因是油墨静电或承印物静电造成的。或因稀释溶剂产生的静电(因不同的溶剂其电阻也不尽相同)造成的。一般在气温高或印刷速度快时发生。其次复膜时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而静电的引起常见于湿度大的天气。  


        处理方法:可在油墨里适量加大抗静电剂(过量则影响复合牢度),选择电阻较小的溶剂稀释油墨,调整放、收接地导线(一般深度为700~1500mm)处理之。  


        ③裂纹式白化。主要原因一是油墨转移性能太差,二是印版图纹太浅而极易使油墨体系中的溶剂挥发太快。一般印迹粗糙导致成膜不良,尤其是油墨体系或墨斗稀释剂的加入吸入了水分而出现的白化,大多出现在夏季车间湿度太高的环境中。  


        处理方法:更换转移性好的油墨或更换较深的印版,其三加入慢干溶剂处理。  


        ④整块印迹的白化主要原因  


        一是在连续印刷时间过长,操作者在发现油墨粘度变粘或变厚时,重复加入某一种单一溶剂,从而打破原有油墨体系中混合溶剂的挥发递度平衡,造成印刷油墨成膜时墨层粗糙、泛白。  


        二是操作工既使是加入了混合溶剂,但过量地加入往往使油墨中合成树脂的含量相对减少,上述泛白现象一样也会出现。处理方法:一是添加3%~7%的慢干溶剂,尤其是能增塑油墨而抵抗水分子的侵入的真溶剂;二是选用含有树脂的专用稀释剂;  


        三是在油墨里补加5%~15%的调墨油,以克服因树脂含量不足而导致的白化,四是在车间安装能调控温、湿度的中央空调或用吸湿器消除之。  


资料整理编辑:中国油墨刮刀网(www.youmoguadao.com)印包技工部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