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因素产生的故障对套印不利的影响

我们使用的印刷机械,从外因上也会造成套印不准,而且在正常印刷中是经常出现故障的主要方面。因为,纸张从输纸台上“分纸”开始,一直到经过压印后送到收纸仓得到印张的全过程,若有一部分发生故障,均可能造成套印不准。下面就机械因素可能产生的故障对套印不利影响进行分析讨论。


     1.分纸机构要协调——纸张起动利落。


     “分纸”过程是纸张从静止状态过渡到运动状态的起点。故分纸机构的各零部件应协调动作,纸张在与纸垛分离时应干脆利落,这里只着重讨论一下分纸毛刷和吸嘴胶皮圈的合理性,若使用不当就可能成为输纸故障的诱因。


     (1)毛刷。其作用是控制纸堆吹起的高度(当然应与吸嘴协调),将被吸嘴吸起的单张纸下边的纸“刷”落。所以除质量的好坏以外,关键是位置合理与否,上下位置应在纸堆上边3~5mm,前后位置伸进纸堆后缘小于8mm(当然这只是一个大体数据,斜刷与平刷也有所区别,具体情况可略有出入)。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吸嘴的高度定得相对高一些,防止在吸嘴“回程”时与纸堆摩擦,造成最上边的纸起动位置紊乱和胶皮圈卷曲,将纸吸变形。另一方面便于松纸吹嘴将上边数十张纸吹松,有利于分纸的正常进行。


     (2)胶皮圈。它的用途是增大吸纸面积,应根据印刷纸张的幅面大小、薄厚不同,使用不同的胶皮圈,防止吸力过大产生双张。值得注意的是调整吸嘴的位置时,要与纸垛平面保持平行或略微“仰头”切不可低头,避免胶皮圈蹭动下边将要吸起的单张纸。另外,在工作中应注意不要和油类物质接触,以防变形,造成吸起的纸启动位置不正。


     2.“接纸传动”要准确——交接无误。


     所谓“接纸传动”即递纸吸嘴与导纸胶轮的交接纸张过程。它是纸张从静止到运动的“起跑线”,是第一个“共运衔接”,直接关系到纸张输送的好坏。因此在调节其运动关系时要仔细、准确。


     3.输送过程要平稳——不能失控。


     经接纸传动纸张上输纸台以后,直至定位前的这一段“输纸过程”应注意不能失控。一定要对输纸台进行定期保养,保证其良好的均匀平滑性能,否则会造成纸张传输时歪斜造成套印不准,甚至撕纸。


     4.定位机构工作稳定——性能良好。


     套印的准确与否,除上述因素外,更直接更重要的一环就是定位工作的好坏。因为它是确定纸张与印版相对的“中转部位”,而且它的工作是多种动作在瞬间完成的。一旦出现故障后很快就付诸印刷过程,挽回的机会甚少。因此,要从多方面考虑到对定位的不利因素,予以预防排除是很必要的。


     (1)最大限度地利用定位时间。众所周知,前规停在挡纸位置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就要充分合理利用这段时间。为达到纸张定位稳定的目的,当前规运动到挡纸位置时,纸张叼口应距前规8mm(下摆式25mm左右)左右,以便纸张有充足的稳定时间,使之定位准确。


     若纸张提前到达,则有可能出现“超越”现象形成。合力冲击”加大纸张的反弹趋势;若纸张滞后到达,就会缩短了纸张的两极稳定时间。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利的。


     (2)输纸速度与止弹措施。现在的连续式输纸速度比间隙式输纸速度慢一些,在前规定位时相对来讲冲击力较小。但不同的纸张其纸张硬度是不一样的,强度高的纸张到达前规时有回弹趋势。因此,就要充分合理地使用止弹措施,尽可能保证定位的准确性。


     定位压球应以“球体”压在纸上运动自如为准,切不可让其笼壳也接触纸张,影响定位。同时又不能将笼壳调得过高,这样压球既接触纸张转动,又与笼壳产生较大摩擦力致使转动不灵活。使用时要成对的对称使用,防止出现止弹不均衡产生歪斜。


     在已经定位的纸张拖稍,放置毛刷和毛刷轮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纸张回弹,位置的合理性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毛刷可以进入纸拖稍一部分(约2~3mm),而毛刷轮要放在纸张拖稍以外约1mm左右的位置,而且要给予牢固定位。若靠前则有可能影响纸张侧定位,过于靠后了则起不到止弹作用。


     (3)侧规使用的合理性。


     拉纸力:以能拉动纸张5~8mm,碰到侧挡板又能在两者之间产生滑移为准。


     拉纸时间:在纸张前定位之后,递纸牙叼住纸张将要启动之前完毕。此时,压纸球抬起两倍纸厚距离为宜。


     上压板:与定位台面之间保持3~4张纸厚距离为宜。


     定位板:与压印滚筒轴线垂直,防止倾斜时与纸边为点接触造成定位不准或反弹。


     5.递纸机构工作的影响。


     递纸机构是将已经定好位的纸张交给压印滚筒的叼纸牙的间接传纸工具。但在”接”“交”纸张的过程中,有时受客观条件影响或本身调节不当,往往造成工作故障而发生套印不准或纸张撕口、褶皱等现象。


     (1)递纸牙的牙垫要与定位台工作面平齐。如果定位台高于牙垫时,轻者会造成被叼纸张的叼口呈“波浪边”,严重时有可能产生叼纸时“牙根”将纸张“压退现象,形成被叼住的纸位置不准;如果定位台低于牙垫,若传纸机构是摆动牙时,在运动到咬纸位置瞬间,会将纸”顶退”(虽然有进退毛刷及毛刷轮,但摆动牙一旦到位即很快闭合,被顶退的纸来不及复位即被咬住),同样使被叼住的纸位置不准;如果是滚筒式递纸牙,也会影响原有的定位效果,即被叼住的纸叼口也会出现“波浪边”。这种原因引起的套印问题,一般没有什么规律,也不容易观察的非常准确,故在调整机器时应精心细致,保证其准确性。


     (2)前规与递纸牙动作的协调性。前规的作用除对纸张进行前后定位外,还应与递纸牙配合好完成“咬纸“工作。在递纸牙咬住纸张之后,启动之前,必须给纸张让路。
若提前让路会造成已经定好位的纸位置移动若滞后让路会阻碍递纸牙咬住纸张运动造成撕口。两者均会造成纸张在交给压印滚筒咬纸牙时位置不对。  
     (3)在保证纸张不撕口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大“共运衔接”时间。递纸牙与压印滚筒咬纸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进行纸张交接。这段时间是两组牙共同控制纸张的(称为”共运衔接”时间),其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传纸精度的高低,即时间长比较稳定,时间短易失控(理论上讲也不会太长,因交接区间只能在两圆外切的法线上进行),由于机件的制造精度及机器调试的误差,有时交接时间达不到应有的理论数据,但应尽可能增大这段时间,对保证套印是有利的,也是关键的一环。


     (4)压印滚筒咬纸牙闭合时间的准确度是交接精度的保证。由于机件的润滑及保养等原因,在慢车调试时压印滚筒咬纸牙闭合位置能实现咬纸,但在正常机速情况下却出现完全闭合或时间滞后,这样一来应有的交接时间就得不到保证。这就要求在调整其闭牙控制凸轮工作曲线时要注意精度,并检验各咬纸牙的力量是否符合标准且均衡。其次,要保证闭牙大弹簧的力度要足够大,防止在高速运动中出现“飞轮”现象,形成实际的闭合时间滞后。再就是要保证叼牙轴转动灵活及应有的配合精度,不容许出现径向跳动和轴向窜动。


     6.压印滚筒咬纸牙与套印精确度的关系。


     纸张在压印过程中受到强大印刷压力的影响,必然会有位置移动的趋势。如果叼纸的力量小于这些外力的影响,轻者会造成版头部位褶皱,严重时有可能出现局部或较大面积的套印不准,如中间松两边紧,中间紧两边松,单侧松紧或个别纸张松。


     上述几种情况,往往是因咬纸牙的咬纸力调节不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咬纸力轻的部位无法拉出,经压印后改变了原有尺寸,形成套印不准。为避免以上几种情况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咬纸牙的调整工作应在一批产品印刷前做好,非不得已时,不得在中途改变其咬纸力。


     (2)全组咬纸牙的牙垫应成一直线,不得有凸凹不平的现象。


     (3)注意使咬纸牙的弹簧出现弹性疲劳,使咬纸力下降(两侧的弹簧力要一致)。


     (4)咬纸牙轴与轴套除具有应有的精度外,要经常保持润滑,防止咬纸中产生阻力和不稳定因素。


     (5)咬纸力的牙片应与牙垫贴实。尽量“面接触”,而非“点接触”。


     7.压印滚筒与印版滚筒的相对滚动完成印刷过程,两滚筒的轴线是否保持平衡一致,对套印的精确度也会产生影响,下列情况的发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轴线相交。即两滚筒的轴线延长线相交,表现为两侧的滚枕间隙不一致。导致压印接触区的半径不等,形成”锥体滚压”使纸张两侧受力不均匀。压力大的一侧(间隙小)纸张的压缩变形大;压力小的一侧(间隙大)纸张的压缩变形小。


     (2)轴线滚筒的轴线虽然不相交,但在三维空间上不是重合的,而是形成一定的角度。此种情况不易发生,可一旦出现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除了印刷半径不等外,两滚筒在压印过程中轴向力和径向力同时作用于纸使其产生合力方向上的变形,除套印不准外,印迹也会发生微量变形。


同时机件的磨损也大,使应有的精度破坏,影响机器寿命。  
     (3)故障原因与排除方法。


     印版滚筒是全机的水平基准,在安装与调试机器时,要绝对保证与机墙的垂直度和水平度。然后调节压印滚筒(包括其他滚筒)与它的轴线平衡关系。


     滚筒齿轮单侧磨损较大。由于轴线不平衡,两侧的齿轮磨损也不均匀,滚轴间隙的一侧磨损较大。


     滚筒轴线方向上的三点间隙不等。在合压位置,将两滚筒的包衬去掉,测量两滚枕间隙及滚筒作用面之间的间隙(根据各机型的数据算出标准值),看是否符合工艺要求。如有问题方可通过滚筒的偏心轴承进行调试。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