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的粘度、PH值和干燥性指标

        水墨的控制指标主要包括粘度、PH值和干燥性。
        1、水墨粘度的掌握。水墨粘度是指油墨在自身内部作用力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阻碍其它分子运动的能力。一般使用一定量的油墨,在固定的温度下(一般为20℃)流过毛细管,记录所需要的时间,测定为粘度。
水墨的粘度是决定油墨的传递性能,印迹牢固度,渗透量和光泽的主要因素。水墨粘度太高,色彩变暗,油墨耗用量增加,干燥速度减慢;粘度太低,色彩发生变化,网点扩大而导致印刷质量下降。  
        柔性版印刷中,水墨的粘度并非单独由油墨自身的粘度所决定,而是由影响油墨粘度的所有因素,如网纹辊、图像状况和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使用的粘度应该是能很容易地通过泵循环到刮墨刀上,并能等量地转移到印版和承印物上,使印品密度和图像网点不发生明显的变化,要保持印刷质量的一致性,就必须保持水墨粘度的一致。
        印刷网线版与实地版时,水墨粘度应有所不同。一般印网线版时,粘度应略低,印刷机的印刷速度也对水墨粘度有影响;印速高时,水墨粘度低一点,印速低时,油墨的粘度就高些。通常,网纹辊与传墨辊加上刮墨刀以后,若能观察到条纹状墨类,则说明粘度合适;若出现水滴状墨点,说明墨的粘度过大;若根本看不到点子,说明粘度太小。
        2、水墨粘度的调节。水墨粘度的调节与控制,应以控制油墨的温度及稀释剂用量入手,为保证印刷质量的一致性,就必须保持水墨粘度的一致性。下表给出稀释剂用量:
        从表上可以看出,温度对稀释剂增加量有较大影响。稀释水墨对印刷品的最终密度有很大影响。例如开印前油墨的温度为10℃,粘度为25S,短时运行后,油墨温度升高至20℃,粘度下降为18S,其结果是墨层冲淡,密度下降。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应把所用油墨的温度稳定在印刷车间的温度。对于在印刷中因摩擦使油墨温度升高,粘度改变,可考虑采用冷却的方法加以解决。
        水墨对稀释剂加入特别敏感,因此对调节粘度一定要谨慎和精确。切忌过量(不能超过5%),以防油墨粘度过低。因为表面张力作用会形成气泡,一般硬水产生的泡沫会多于软水,如减少气泡需加入消泡剂,不要使用含石蜡基的消泡剂,否则会影响印版耐印性。含硅基成份的消泡剂必须用水稀释,并在持续不断搅拌的情况下,加入油墨中,未经稀释浓度高的硅基类消泡剂加入墨中,将会在印刷品上形成针孔,发生脱墨。
        3、水墨的PH值。水墨一般控制PH值为9左右,略偏碱性。PH值下浮太大,会导致油墨蚀变性(指油墨受外力作用时变稀,静置后又恢复原来状态的一种性质)发生改变,使油墨变稠。油墨会流进刮刀或橡皮辊内侧,产生油墨干固。网纹辊上墨量不足,印刷时产生漏白等故障。PH值过高,粘度下降,干燥慢,采用简单加入少量水来降低油墨粘度的方法,来调整油墨的流动性,其效果不会令人满意,为此,应适当加入碱性物质来调整油墨的PH值。
        4、干燥。水墨的干燥历来令人困扰。解决水墨的干燥,需要进行综合调整。例如对水墨的共聚单体组成、中和剂、助溶剂及辅助剂等多方位进行筛选和改进。水墨的干燥速度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满足现有生产速度的要求。如能对现有设备的干燥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水墨的干燥会更理想。
        5、我们将前面所有关于水墨使用中的观点集中一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使用或取样前要充分摇匀,在同等试验条件下确认粘度;根据印版的设计状况和所定的印刷速度,确定水基油墨的上机粘度,当粘度较高时,要用水或专用的溶剂适当进行稀释,特别要注意水基油墨在稀释时粘度很容易下降。
 如果粘度过低,最好用原墨进行调整,并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增稠剂。当色浓度较高时,应先用专用的冲淡剂进行适当冲洗再进行调整粘度;印刷过程中经常注意粘度的变化,检测粘度做好记录;使用过程中,出现较多泡沫时,可添加少量的消泡剂(使用量一般控制在0.2%内);印刷结束时,应尽快清洗有关机械设备;未完的油墨要装回桶内(但不要与原墨混合),密闭阴凉处保存;重新启动时,最好用90目或以上的网先行过滤后再使用。  
        近几年来,传统水墨存在的干燥慢、光泽差、易造成纸张伸缩等弊端,随着新型材料的应用和印刷设备等相关条件的改善,已有了明显的改进。国内生产的柔性版高精度水墨的应用表明,其干燥速度已可以达到200m/min,分辨率已超过150线。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