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复合过程中,粘接强度不良怎么办?

当把复合好的片材进行剥离强度试验时应注意剥离时的状态。当两种基材剥开时,观察分离部位:  


▶  现象1:剥开后粘合剂只在一侧膜上,另一侧无粘合剂痕迹。  
产生原因可能是:  
A、膜的表面张力不够,电晕面用反。  
B、油墨是表印油墨(透明部位强度好,油墨部位强度差)或粘合剂与油墨相溶性差。  
C、使用的薄膜不是粘合剂所适应的薄膜。  
解决办法:更换薄膜或粘合剂;更换油墨。  



▶  现象2:剥开后油墨脱落。  
产生原因:可能是油墨质量差,粘合剂反应内应力将油墨与膜的粘接力破坏掉(但主要原因还是印刷选择油墨不对,这主要出现在PET印刷上,PET专用油墨是双组份聚氨酯型,成本较高,现油墨厂出产一种单组份非聚氨酯类PET墨,不能满足内聚力较大的粘合剂品种。)  
解决办法:更换油墨。  



▶  现象3:剥开后粘合剂在第一基材上,第二基材热封膜上没有粘合剂,并有一层白色霜状物。  

产生原因:爽滑剂在热膜中含量较大,或粘合剂对爽滑剂的抽提现象较严重。当热封膜厚度大于70m时,虽然薄膜中爽滑剂含量不高,在300PPM以下,但单位面积上的爽滑剂析出量加大,也会造成弱界面,而使剥离强度下降,爽滑剂析出是与粘合剂极性大及内聚力大有一定关系的。  


解决办法:更换膜或采用多层共挤膜,挤出膜的热封层选用滑剂少的粒料;更换对滑剂抽提力小的粘合剂。  


▶  现象4:剥离时剥离强度波动较大。  
又分以下几种:  
A、透明部分低、油墨部分高。  
原因:a.  印刷膜电晕处理不佳,表面张力较小。b.  爽滑剂量较大。  
因为油墨对爽滑剂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当滑剂析出后部分滑剂被油墨层吸收,而使弱界面现象减少,从而使局部粘接力有所升高,但如果热封层滑剂量过大,就不会有这种缓和作用了。  


B、透明部分高油墨部位低(油墨未脱落)。  
原因:a.  所使用的油墨中含有酰氨类或偶氮类染料,它们会从油墨层中析出到油墨界面上而破坏粘接面(如黄墨、绿墨等)。  
b.  油墨使用的干燥油过多造成a中的现象。  
c.  使用了聚氨酯油墨。此现象又分为c1.  未加油墨固化剂;c2.  油墨中活泼H+的比例波动。  
解决办法:更换膜;更换油墨;更换粘合剂。  


▶  现象5:  剥离时粘合剂层有胶膜拉伸现象,固化效果差。  
a、配比是否准确,固化剂偏少,溶剂中水分高,复合时空气湿度高,造成固化剂减少。  
b、熟化时间、温度是否合适。  
c、粘合剂本身设计问题,硬段太少,交联度低。  
解决办法:严格操作控制;更换粘合剂。  


▶  现象6:剥开后,粘合剂在两个被复合膜界面均匀分布或在单一界面重新合并,用手压紧后再次剥离时有轻微粘接力,或有声响出现(吧吧的声响)。

原因是粘合剂固化效果差,因为溶剂中水分高破坏了固化剂;天气潮湿水凝到胶中破坏了固化剂;配比不准确;熟化时间温度不合适;粘合剂本身有问题固化失效。  
解决办法:严格操作、严格控制原料;更换粘合剂。  


▶  现象7:剥开时,真空镀铝脱落。  
主要原因是:a、镀铝膜质量差。b、粘合剂反应内力大。  
解决办法:更换镀铝膜;更换粘合剂。  


▶  现象8:  剥开时没有特别的现象。一般是涂布量小所致,如果涂布量小而再有各种影响必然剥离力小。  


▶  现象9:复合时是否厂家选用特殊的膜,聚氨酯系列本身即不好粘接,如EVA膜。  
1.  聚氨酯油墨的使用问题  
在复合过程中因为聚氨酯墨造成的事故层出不穷,原因是:  

A、单组份聚氨酯复合用油墨的提法。  
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或者说是根本没有单组份聚氨酯复合用油墨(用在其它用途上除外)。  

聚氨酯油墨的粘接料是聚氨酯类物质,粘接料的分子量可以很大,但太大后必然带来印刷过程中的转移、展平等到一系列问题,所以粘接料的分子量是有一定限制的。因此聚氨酯复合油墨必然是双组份的,加入固化剂后粘接料形成一个网状大分子团,使油墨层强度达到要求水平。  

B、在使用双组份油墨时由于操作的失误,不严格按照配比程序操作,或印刷稀释剂中含有水分使油墨固化剂不足或被破坏,造成油墨粘接料的-NH2不能被固化剂完全反应,残留在油墨中,同样导致粘合剂的固化效果不理想。  因此,在使用聚酯油墨时要十分注意上述问题。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