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品刀线(印刷带道)-油墨未被刮干净,产生线条状污染
印品刀线(印刷带道)是指版面上非图文部分的油墨未被刮干净,转移到承印物上,产生线条状污染。
1、产生原因:
刀线是凹印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环境因素,有工艺因素,有刮刀使用和刀片质量的因素,有印版滚筒质量因素。所以,正确分析刀线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1)、明显的连续宽刀线
明显的连续宽刀线一般是印版滚筒受到外力的作用,铬层表面被破坏或报伤。翘起的铬层碰伤刮刀,并随刮刀的摆动形成与刮刀摆动范围宽度一致的宽刀线。此类刀线对印版滚筒的危害极大,如未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将可能使印版滚筒报废。印版滚筒铬层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搅墨棒磁铁吸附的砂粒、金属硬物以及油墨中的异物等造成的。另外,薄膜塑化不良的晶状物也是造成印版滚筒损伤的因素之一。
(2)、明显或不明显的细刀线
细刀线一般在印刷过程中不易被发现,但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产生细刀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儿点。
①印版滚筒网穴雕很深,而铜层较软,造成部分网墙处有毛刺,电镀后虽经抛光,但对刮刀仍有碰伤,造成印刷时不断出现小细道。
②印刷环境较脏,灰尘等异物对油墨污染严重,导致油墨中杂质太多,出现细刀线。
③印版滚筒网穴雕刻太深,油墨粘度过高,刮刀不易刮干净。
④油墨本身质量不好,主要是油墨颗粒较粗。
(3)、较粗的颗粒道
较粗的颗粒道是因为油墨中混入的一些杂质在油墨槽中形成絮状物,粘在刮刀刃部,将刮刀刀刃项起造成刀线。另外,碎膜、纸屑也可能造成此种墨道。
(4)、流星状间断墨道
流星状间断墨道由于是间断出现的,不易被发现,所以危害性很大,特别是在生产卷材产品时,往往是发现时已构成批量损失。造成流星状间断墨道的主要原因,是油墨本身活性太强,随着刮刀和印版滚筒不断摩擦,磨损后的铬离子和油里中的活性粒子不断形成絮状颗粒,粘在印版滚简上产生墨道。此种墨道中间是空心的且较粗,两端较细,常出现在印版滚筒作图文部位.而且主要集中在蓝色相油墨上。随着印量的增加。墨道出现频率加快。二是印版滚筒磨报比较严重,易产生墨道。三是刮刀角度过小,压力过大时易产生墨道。
(5)、图文部位的缺墨道
图文部位的缺墨道主要是油里中的杂质、纸展,干墨皮等柔性物央在了刮刀和印版滚筒之间,使本应充满油墨的网穴没有存上油墨。
(6)、刮刀丝、刀丝
印刷刮刀丝主要是因为印版滚筒表面粗糙,或雕刻制版时因铜层软,电雕产生毛刺造成的。其现象多为刚换新刀片时,刮刀刮墨效果很均匀,印刷完500-600米后图文部分便出现刀丝,而非图文部分不出现刀丝,加大刮刀压力后情况稍有好转,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
刀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艺的因秦,主要集中在深浅渐变的层次部位或实地与浅网共存的印版滚筒。由于实地和浅网部分对油墨粘度和溶剂配比的要求不一样,在确保实地均匀的情况下,对于浅网部分而言,油墨的粘度显然偏高,造成刮刀对浅网或渐变部位的不适应。形成了一组组的刀丝。另外,油墨本身质量不好也是造成刀丝的主要原因。
2、解决方法:
(1)、明显的宽刀线的解决方法
①将印版滚筒冲洗干净,并抛光。
②研磨或更换刮刀片。
③将搅墨榜磁铁部位吸附的金属砂粒清除干净。
④检查基材有无塑化不良的晶状物,若有应更换基材。
⑤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
(2)、明显或不明显的细刀线的解决方法
①和制版厂联系,重新制版,注意印版滚筒网穴不要雕得过深。
②改善印剧工作环境,增加湿度。每天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
③正常生产时,油墨粘度不能过高,实地版印刷时油墨粘度尽量控制在22秒(3"察恩杯)以下。
④更换其他品牌的油墨。
(3)、较粗的颗粒道的解决办法
将油墨槽清空,擦干净后更换新油墨。将旧油墨用120目金属网过滤后,以30%的比例与新油墨混合使用。
(4)、流星状间断墨道的解决方法
①更换其它厂家的油墨。
②将印版滚筒重新镶铬。
③调整刮刀高度或更换新的刮刀。
(5)、图文部位的缺墨道
①将油墨彻底清出井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
②将油墨槽彻底清洗干净。
③将印版滚筒重新镀铬。
(6)、刮刀丝、刀丝的解决方法
①重新镀铬或重新制版。
②用800-1000目的水砂纸对印版滚筒抛光。
③研磨或更换新的刮刀片。
④设计稿件时,尽避免将浅网和实地图案制在同一根印版滚筒上。
⑤合理调配溶剂,增加油墨适性。
⑥将刮刀位,向压印点移近,尽量减少刀丝。
⑦更换更高档的油墨。
1、产生原因:
刀线是凹印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环境因素,有工艺因素,有刮刀使用和刀片质量的因素,有印版滚筒质量因素。所以,正确分析刀线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1)、明显的连续宽刀线
明显的连续宽刀线一般是印版滚筒受到外力的作用,铬层表面被破坏或报伤。翘起的铬层碰伤刮刀,并随刮刀的摆动形成与刮刀摆动范围宽度一致的宽刀线。此类刀线对印版滚筒的危害极大,如未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将可能使印版滚筒报废。印版滚筒铬层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搅墨棒磁铁吸附的砂粒、金属硬物以及油墨中的异物等造成的。另外,薄膜塑化不良的晶状物也是造成印版滚筒损伤的因素之一。
(2)、明显或不明显的细刀线
细刀线一般在印刷过程中不易被发现,但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产生细刀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儿点。
①印版滚筒网穴雕很深,而铜层较软,造成部分网墙处有毛刺,电镀后虽经抛光,但对刮刀仍有碰伤,造成印刷时不断出现小细道。
②印刷环境较脏,灰尘等异物对油墨污染严重,导致油墨中杂质太多,出现细刀线。
③印版滚筒网穴雕刻太深,油墨粘度过高,刮刀不易刮干净。
④油墨本身质量不好,主要是油墨颗粒较粗。
(3)、较粗的颗粒道
较粗的颗粒道是因为油墨中混入的一些杂质在油墨槽中形成絮状物,粘在刮刀刃部,将刮刀刀刃项起造成刀线。另外,碎膜、纸屑也可能造成此种墨道。
(4)、流星状间断墨道
流星状间断墨道由于是间断出现的,不易被发现,所以危害性很大,特别是在生产卷材产品时,往往是发现时已构成批量损失。造成流星状间断墨道的主要原因,是油墨本身活性太强,随着刮刀和印版滚筒不断摩擦,磨损后的铬离子和油里中的活性粒子不断形成絮状颗粒,粘在印版滚简上产生墨道。此种墨道中间是空心的且较粗,两端较细,常出现在印版滚筒作图文部位.而且主要集中在蓝色相油墨上。随着印量的增加。墨道出现频率加快。二是印版滚筒磨报比较严重,易产生墨道。三是刮刀角度过小,压力过大时易产生墨道。
(5)、图文部位的缺墨道
图文部位的缺墨道主要是油里中的杂质、纸展,干墨皮等柔性物央在了刮刀和印版滚筒之间,使本应充满油墨的网穴没有存上油墨。
(6)、刮刀丝、刀丝
印刷刮刀丝主要是因为印版滚筒表面粗糙,或雕刻制版时因铜层软,电雕产生毛刺造成的。其现象多为刚换新刀片时,刮刀刮墨效果很均匀,印刷完500-600米后图文部分便出现刀丝,而非图文部分不出现刀丝,加大刮刀压力后情况稍有好转,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
刀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艺的因秦,主要集中在深浅渐变的层次部位或实地与浅网共存的印版滚筒。由于实地和浅网部分对油墨粘度和溶剂配比的要求不一样,在确保实地均匀的情况下,对于浅网部分而言,油墨的粘度显然偏高,造成刮刀对浅网或渐变部位的不适应。形成了一组组的刀丝。另外,油墨本身质量不好也是造成刀丝的主要原因。
2、解决方法:
(1)、明显的宽刀线的解决方法
①将印版滚筒冲洗干净,并抛光。
②研磨或更换刮刀片。
③将搅墨榜磁铁部位吸附的金属砂粒清除干净。
④检查基材有无塑化不良的晶状物,若有应更换基材。
⑤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
(2)、明显或不明显的细刀线的解决方法
①和制版厂联系,重新制版,注意印版滚筒网穴不要雕得过深。
②改善印剧工作环境,增加湿度。每天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
③正常生产时,油墨粘度不能过高,实地版印刷时油墨粘度尽量控制在22秒(3"察恩杯)以下。
④更换其他品牌的油墨。
(3)、较粗的颗粒道的解决办法
将油墨槽清空,擦干净后更换新油墨。将旧油墨用120目金属网过滤后,以30%的比例与新油墨混合使用。
(4)、流星状间断墨道的解决方法
①更换其它厂家的油墨。
②将印版滚筒重新镶铬。
③调整刮刀高度或更换新的刮刀。
(5)、图文部位的缺墨道
①将油墨彻底清出井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
②将油墨槽彻底清洗干净。
③将印版滚筒重新镀铬。
(6)、刮刀丝、刀丝的解决方法
①重新镀铬或重新制版。
②用800-1000目的水砂纸对印版滚筒抛光。
③研磨或更换新的刮刀片。
④设计稿件时,尽避免将浅网和实地图案制在同一根印版滚筒上。
⑤合理调配溶剂,增加油墨适性。
⑥将刮刀位,向压印点移近,尽量减少刀丝。
⑦更换更高档的油墨。
相关资讯:
·印刷收卷后,印品互相粘在一起,印[4-15]
·堵版--油墨的转移率也就随之下降[4-15]
·扒一扒,产生套印波动的原因就这几[4-15]
·塑料凹印刀线的产生原因探讨[4-15]
·凹印“雾版”的处理方法[4-15]
·凹印中这几种拉丝现象很常见,遇到[4-15]
·凹印“串色”,无外乎这么几个原因[4-15]
·软包装凹版印刷刀线故障解决方案[4-14]
·印刷刀线屡禁不止,产品报废!无非[4-14]
·凹印刀线频发?不同宽度的刀线要如[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