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版印刷出现大面积实地上的针孔,怎么解决?
大面积实地上的针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薄膜印刷时的针孔,如塑料薄膜、喷铝纸、表面用PE树脂淋膜的纸张。这些材料上的针孔,是印版受到压力的作用,双面胶受挤压而产生的气隙。另外,网纹辊墨量小,遮盖率差,油墨粘度高,油墨流平性不好,容易地把网穴里的油墨一点一滴转移到印刷基材上,实地上就会留下白乎乎的一片,称之为针孔。针孔的另一种类型出现在纸张上,尤其是在表面比较粗糙,吸水性好的纸张上,用放大镜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纸纤维,纤维凸出来的地方颜色深,凹进去的地方颜色浅,粗看上去也是白乎乎的一片,也称之为针孔。但是若换一批光洁度平整度好的铜版纸,此类针孔就大大改善,很明显,这是一种不同于薄膜上针孔的特殊现象。
对针孔的解决思路是:
1.尽可能采用高密度双面胶,它的弹性差,气隙小,常用于实地印刷。但如果大实地版面上同时还有细小反白字,则在使用这种双面胶时要防止压力过大而糊版。高密度双面胶有一明显的副作用,即图案边框容易出印痕,这是柔性版印刷压力过大的特征性缺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十分小心地控制好印刷压力,即印版辊对压印辊的压力。
2.采用储墨量大一些的网纹辊,也即线数低一些的网纹辊,使墨量大一些,颜色的饱和度高一些。
3.调整合适的油墨粘度,不要太高,要充分利用油墨流平在网纹辊表面的作用,在油墨中多加一些慢干剂,这将有效解决针孔问题。
4.控制印刷速度。印速的高低与网纹辊上的墨量也有间接关系。在单刮刀柔印机上,车速越高,墨色越深;反之,在双刮刀柔印机上车速越高,墨色越浅。同一根网纹辊在车速高低时其载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在解决针孔问题时,为了得到相对大一些的载墨量,对单刮刀柔印机,车速可提高些,对双刮刀柔印机,车速可放慢些。
5.叠色。胶印与凸印有一个传统,在颜色饱和度达不到规定值时,选用叠色,即印两印,在柔印上同样也可采用这种方法。有印两印的,甚至有印三印的。凡采用叠色工艺的,基本上找不到针孔,因为针孔在相叠的过程中被重迭了,被掩盖了。
6.对于前面所说的纸张上出现的另一类针孔,解决的思路有二种:
a.众所周知,油墨在吸收性基材上,如比较毛糙的纸张上,采用的主要是渗透吸收干燥方式。因此,油墨转移到纸张上后就向纸张内部渗透,直到油墨中的色料粒子变得足够紧密,粒子间的间隙不断缩小,在颜料颗粒间的毛细管拉力与纸张内的吸收连接力相等时,完成吸收渗透过程。油墨向纸张内部渗透的程度与纸张内毛细管拉力成正比。d:=(P X r2 X t/2 n)1/2式中:d一油墨压人纸张深度,P一印刷压力,r一纸张毛细管半径,t一时间,n一油墨粘度。由于印刷压力远远比毛细管引力大得多,因此在此式中后者忽略不计。从式中可以看出,油墨压人纸张的深度,也就是它的遮盖力,主要取决于印刷压力。印刷压力过大,在薄膜上会出现柔印的印痕,即四周打框。但是,在纸张印刷上,即使压力打得大一些,我们还是很少发现四周打框这种现象的。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油墨在这两种不同材料上的干燥机理不同,在薄膜上是挥发成膜,在纸张上是渗透吸收。另外,从材料表面密度上分析,薄膜表面密度也比纸张表面密度大,在薄膜表面将印版挤压变形以至于引起四周打框的力被比较疏松的纸张表面所分散所转移,所以尽可以放心地加大一些压力,而不用担心引起边框效应。
b.换用油墨转移性好的柔性版材。常用的杜邦赛丽版材有通用型的EXL、NOW,UVP等,在印刷纸张与薄膜时均能使用。但若纸张表面过于毛糙,如牛皮纸,不妨试用一下表面硬度较低的PLS版。笔者以前曾在牛皮纸印刷时使用过该类版材,确有奇效。
·油墨刮刀专用钢带[1-14]
·怎样选择油墨刮刀的种类呢? [1-14]
·如何使UV油墨/光油牢固地黏附?[1-14]
·塑料凹印油墨应如何正确选用溶剂?[1-14]
·印刷不清晰?塞版问题一一解决![1-14]
·在线干式复合机电晕处理工艺[1-14]
·塑料凹版印刷浅网版质量,该如何控[1-14]
·油墨附着不牢而出现掉色、粘连、过[1-14]
·尼龙膜复合后容易剥离撕开的原因?[1-14]
·解决柔印条杠(墨杠)的对策方法[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