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印与无溶剂复合结合工艺出现的问题
1.新工艺的市场竞争对手是传统工艺,即凹印与有溶剂复合。塑料薄膜凹印的印版常用175线,而当时柔印从国外传过来的标准是120~133线,其网纹辊配置仅在600~700线,从图案的层次表现力来看,柔印太粗,远不及凹印表现得细腻,因此从图案印刷上顾客并不接受。
2.塑料薄膜用凹版印刷,复合工艺采用无溶剂,由于考虑到环保因素,凹印用不含苯溶剂的醇类油墨,但这一工艺配合的结果是产品的复合剥离强度较低,达不到原工艺的标准2 N/15 mm,只能达到1 N/15 mm。有时候这强度会做得比较好,但质量不稳定,顾客同样不接受。
3.有时候发现用苯类油墨印的薄膜进行无溶剂复合,复合剥离强度完全达标。但这又有悖于使用无溶剂复合工艺走环保路线的初衷,因此还不如回复到原有工艺,且国家至今未出台强制性标准限制苯的应用,得过且过。
虽然无溶剂复合对环境影响小,产品环保特性好,生产成本低,生产速度快,但就是剥离强度这一条,严重地阻碍了软包装行业中无溶剂复合技术的推广。有一些企业甚至将可以两用的复合机改为单一的有溶剂复合机,专用的无溶剂复合机束之高阁。为什么在国外很成熟的工艺在国内却落入如此境地,问题主要在哪里?笔者曾经作过这方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为:这是薄膜印刷中的溶剂残留量作祟。我们曾经用没有印刷过的薄膜直接复合,强度是达标的,但若用印过的薄膜进行复合则不达标,而印过的薄膜在用3M胶带作附着力测试时原本是达标的。剥离试验时最终剥开后的结果是油墨被拉离了基材, 转移到了胶粘剂层,油墨对基材的附着力明显下降了,这说明了印过的薄膜中有同胶粘剂起反应的成分。印过的薄膜经气相色谱仪检测,主要残留物为醇类溶剂,它的含量多少同无溶剂复合的双组分胶粘剂比例有关。我们目前采用的无溶剂胶粘剂,甲组份端基为OH基团,乙组份端基为NCO基团,双组分的控制比例是100∶40,误差允许在100∶42左右,但不能超过100∶45。为此,无溶剂复合机上的胶水泵是非常精密的,工艺上对胶水的比例控制也是十分小心的,如果配比不正确,复合强度明显达不到要求的剥离强度。
·油墨刮刀专用钢带[1-14]
·怎样选择油墨刮刀的种类呢? [1-14]
·如何使UV油墨/光油牢固地黏附?[1-14]
·塑料凹印油墨应如何正确选用溶剂?[1-14]
·印刷不清晰?塞版问题一一解决![1-14]
·在线干式复合机电晕处理工艺[1-14]
·塑料凹版印刷浅网版质量,该如何控[1-14]
·油墨附着不牢而出现掉色、粘连、过[1-14]
·尼龙膜复合后容易剥离撕开的原因?[1-14]
·薄膜印刷中反粘(回粘,背粘)的原[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