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油墨检验项目与检验方法
目前油墨行业主要应用QB/T 2024-94凹版复合塑料薄膜油墨、QB-1046-91凹版塑料薄膜油墨以及GB/T 13217.1~13217.8-91凹版塑料油墨这3个标准检验油墨,不同油墨品种因后加工工艺与要求差异很大,进行检验的项目也有所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油墨的检验项目比较
注:圈代表行业标准要求的项目
颜色
一般的做法是通过肉眼比较,来判断油墨的颜色差异。将标准油墨与试样油墨在刮样纸(或者印刷基材)上,用刮刀(或者丝棒)刮样或者展色的办法制样,然后在标准光源下进行对比评判。
近年来一些企业也开始采用色差仪来辅助分析比较。应用色差仪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客观表述颜色的差异,给出颜色差异的具体数据;二是解决了标准油墨存放一段时间后的色相变化问题(任何油墨标准样品的存放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且油墨的流动性随着保存时间增加有所改变,这样会导致标准颜色不标准的情况)。
着色力
以定量标准白墨将试样和标样分别冲淡10倍,对比冲淡后油墨刮样的着色力,以刮样后30秒内所反映的墨色为准,用百分数表示。测试白墨的着色力,则采用黑墨冲淡比较。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以上的操作比较烦琐,可以直接根据对比刮样的颜色强弱来判断,但要注意原墨稠度对刮样颜色的影响。
细度
细度反映的是油墨中颜料颗粒研磨的程度和分散状况,一般用微米来表示,目前流行的细度检验有两种方法。
一是国家标准制定的检验方法,采用0~50μm的细度板,将油墨置入刮板细度仪的50μm处,然后双手持刮墨刀,将刮墨刀垂直横置在试样的边缘,在3秒钟内匀速刮下,立即观察细度板的凹槽中颜料颗粒集中点,一般不超过10个颗粒,以此来判断油墨的细度。
二是外资油墨企业经常采用的检验方法,采用0~25μm的细度板(也有的运用双槽的细度板),将油墨置入刮板细度仪的25μm处,双手持刮刀,将刮刀垂直横置在试样的边缘,3秒钟内匀速刮下,读出同一槽内出现3根或3根以上连续线的位置,记为油墨的细度。
黏度
国家标准中规定使用涂4号杯黏度计(QND-4型),用手堵住漏嘴孔,将搅拌均匀且调至25±1℃的试样倒入黏度计,用玻璃棒将多余的气泡和试样刮入凹槽,松开手指的同时开始计时,当试样的流丝中断并呈现第一滴时停止计时,此时秒表指示的时间即为油墨的黏度。
一些油墨厂也采用察恩杯来测量油墨的黏度,一般进行的步骤是在20~25℃的条件下,把察恩杯浸到油墨中,然后迅速从油墨里提起,同时按下秒表,当油墨出现滴状流动时按下秒表,此时的读数即为油墨的黏度。
以上两种测量油墨黏度的方法,在原理上是相似的,主要用于油墨黏度指标的控制与检验。但要注意,一般来说,涂4号杯黏度计比较适合测量15~70秒的范围,同时要将涂4号杯黏度计调至水平;察恩杯应选择10~40秒之间的黏度杯,同时要记录选用的察恩杯的号码。油墨的数量较少时可将察恩杯的小孔堵住,然后倒入油墨进行测量。
在实际凹印油墨的研究与开发中,特别是研究油墨的印刷与转移效果,还要使用旋转黏度计,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数显的旋转黏度计。
初干性
在规定的温度、湿度及一定时间内,油墨印迹中的有机溶剂以一定的速度挥发,致使不同厚度的墨膜由液态变为固态的性质为初干性,以“毫米/30秒”表示。
国标规定的校验方法是:将试样油墨放置在0~100μm的细度板的100μm处,用刮刀迅速刮下,开始计时;将刮样纸对准细度板的0μm处,在30秒时,把刮样纸放平,用胶辊由细度板的下端往上推,立即揭开刮样纸,用直尺测量未着墨迹的长度。
在实际测量油墨时,要选择在密闭的空间,防止不同风向和风力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测量环境的温度不同,油墨的初干性差别很大,在实际中也要记录检验环境的温度,这样使得检验的数据对今后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对于干燥比较缓慢的油墨或者在室温很低的情况下,可以采用0~50μm的细度板(或者是0~25μm的细度板)来测量。对于干燥速度非常快的油墨或者在室温很高的情况,可以缩短测定时间。
附着力
国家标准规定使用圆盘剥离试验机来剥离,在实际操作中比较烦琐。
比较简易的操作是将油墨印刷在印刷基材上或者用丝棒在印刷基材上刮样,待干燥后,用透明胶带黏附在墨膜上,然后揭开胶带。用20mm的半透明毫米格纸覆盖在被揭部分,计算被剥离的油墨层所占的格数。
不同胶带的剥离力差异很大,国内一般运用相对剥离力比较强的20mm熊猫牌胶带。
表面张力
将油墨印刷在印刷基材上或者用丝棒在印刷基材上刮样,待干燥后,用3.8×10-2N/m的表面张力处理液(甲酰胺:乙二醇乙醚(体积比)=54.0:46.0)在墨膜上涂布6cm2,在2秒内不破裂成液点,即认为墨膜的表面张力值达到3.8×10-2N/m。
溶剂残留量
将油墨印刷在印刷基材上或者用丝棒在印刷基材上刮样,一般取面积为200cm2的样品,置入输液瓶中用反口塞紧,在80±2℃的恒温烘箱中保温30分钟,用注射器抽取1ml瓶中的气体,迅速注入色谱仪中进行测定,以其出峰总面积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溶剂残留量。
凹印油墨的行业标准规定烘箱的温度是50±1℃,但是GB/T 10005-1998 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复合膜、袋的标准中规定的是80±2℃,我们建议采用后者。
其他技术指标与检验方法
油墨的光泽度
将油墨印刷在印刷基材上或者在印刷基材上用丝棒刮样,待干燥后,在固定光源的照射下,采用光电光泽度计来测定试样与标准面反射光量度的比值,来表示试样油墨的光泽度(标准面反射光的能量为100%)。
在实际油墨样品的比较中,常将不同的油墨同时在印刷基材上刮样,待干燥后,在光线明亮处,对比墨膜的光泽度。
抗粘连性能
将油墨印刷在印刷基材上或者用丝棒在印刷基材上刮样,放置2分钟,相对折叠在两块玻璃片之间,将此体系置于50±1℃的烘箱中,压上2kg砝码放置2小时后,打开对折部分观察印迹粘连的情况。
在实验中,可以将多个油墨样品进行制样后共同比较。随着现在印刷速度的不断提高,对油墨的抗粘连的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在50±1℃的条件下比较不出两种油墨的差异,我们可以适当提高烘箱的温度或者延长在烘箱中放置的时间。
油墨的透明度与遮盖力
在凹印油墨中,一般要求彩色油墨的透明度比较高,黑墨和白墨的遮盖力越高越好。油墨的透明度与遮盖力主要是将油墨在印刷基材上印刷或者在印刷基材上刮样,然后覆盖在刮样纸上观察对黑色的遮盖程度来比较,也可以通过透光观察来比较。对于黑色油墨,可以覆盖在白色底板上,以观察对白色的遮盖程度来比较。
油墨的耐冻性能
油墨的耐冻性在实际工作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油墨本身在实际存储过程中,在低温环境下是否会胶冻,以及已经胶冻的油墨在温度回升后是否可以迅速解冻;二是油墨印刷后,墨膜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冷冻后,墨膜本身是否会变化,各种性能能否保持原样,是否可以满足包装产品的要求。
前者主要是在低温条件下放置一定的时间,观察油墨开始胶冻的温度。对于已经胶冻的油墨,可以放置在相对较高的温度条件下,观察油墨恢复原状的时间。后者主要是对油墨的印刷品进行测试。
由于本实验受外界条件的变化比较大,为保证实验结果正确,往往要用标准油墨进行比对。
复合油墨的复合牢度和热封牢度
复合牢度和热封牢度是复合油墨最基本的两项性能指标。一般将复合油墨在印刷基材上刮样,待干燥后,采用干式复合(需要进行熟化后)或者挤出复合的方式进行复合,然后测试复合油墨的复合牢度和热封牢度。测试的数据以国家标准或者客户的要求来判定是否符合标准。
表印油墨的耐揉搓性能、抗划痕性能
由于表印油墨暴露在包装的外面,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要求油墨具有一定的柔韧度和硬度。
表印油墨的耐揉搓性能的测试方法是:将表印油墨的印刷品切成一定的长度,用双手以一定的力度揉搓10次,然后透光来比较判定。
表印油墨的抗划痕性能的测试方法是将油墨的印刷品放在玻璃板上,用指甲(若指甲不便,可以使用名片角来代替)在印刷品上划痕,划痕的力度尽量均匀,然后透光观察印刷品,根据油墨皮膜受损的情况来判定。
油墨的耐揉搓性能、抗划痕性能的判定以轻微掉色或者轻微划伤为标准。
耐水性能和耐蒸煮性能
部分液体包装印刷用的表印油墨往往要求油墨具备耐水性,有的还要求具备耐水煮性,检验的方法一般是在水中浸置,或者进行水煮,观察油墨是否出现掉色、脱落以及附着力是否下降等问题。
对于一些用于蒸煮包装的复合油墨,往往要在高温和高压下测试油墨以及胶水的附着力和复合强度,检验的方法是在蒸煮锅内,按照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测试。
以上提到的油墨检验方法,是油墨的实际研究开发以及油墨质量评定中经常用到的,由于凹印油墨的检验受实验条件的影响很大,外界条件的变化对具体的实验数据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往往要用标准油墨进行比对,以及进行重复实验来判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油墨刮刀专用钢带[1-14]
·怎样选择油墨刮刀的种类呢? [1-14]
·如何使UV油墨/光油牢固地黏附?[1-14]
·塑料凹印油墨应如何正确选用溶剂?[1-14]
·印刷不清晰?塞版问题一一解决![1-14]
·在线干式复合机电晕处理工艺[1-14]
·塑料凹版印刷浅网版质量,该如何控[1-14]
·油墨附着不牢而出现掉色、粘连、过[1-14]
·尼龙膜复合后容易剥离撕开的原因?[1-14]
·为大家介绍凹版滚筒的制作工序及技[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