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编织袋质量的原因分析

     基于生产中出现的明显问题及销售部门反应的用户意见,我分厂针对编织袋印刷质量问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从人、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及环境等方面找原因,并分析出了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人员因素
主要是人员责任心不强、质量意识差及技术不熟练。


(二)设备因素
主要表现为:1、设备老化。设备老化造成印刷辊压不紧或压得过紧,造成印不上字或印字变形,另外因设备的误动作还造成漏印掉字。
2、设备无送袋、烘干装置。设备无送袋、烘干装置易造成油墨挥发不够,易粘连编织袋。


(三)原材料因素
主要表现为:


1、油墨质量问题。易造成编织袋掉色、印字不鲜艳。
2、油墨搅拌不均匀。易造成印字色泽不鲜艳。
3、袋片问题。编织袋袋片上有油渍,造成印不上字,或者本身是不符合要求的袋片。
4、胶版问题。胶版易受油墨腐蚀,字体本身已变形。


(四)操作方法
转岗及新工人操作方法不当。


(五)环境因素
主要表现为工作环境噪音大、油墨气味重。另外,秋冬季节由于空气干燥,编织袋表面有累及的静电,造成编织袋易翻袋而背面印字。
通过以上分析,确立了前面三项为主要原因,并制定了解决方案。


加强管理及技术革新,解决印刷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突出的人员问题及设备、原材料问题,我分厂主要从加强管理及技术革新两个方面入手,以此解决印刷的产品质量问题。对人员问题,主要是加强管理,特别是利用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在新形势下适当做点修改;对设备及材料问题,主要是更新新设备新材料及小改小革新。


(—)落实现有管理制度,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质量教育及技术培训,加大经济责任制考核力度。


1、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结合我厂的主题教育活动,联系分厂实际,召开了“长塑分厂如何生存”的讨论,强调危机感,增强职工的责任心。
2、加强质量教育
我们请总厂主管质量的工程师给岗位职工上了两次质量课,提高了职工质量意思及实际解决质量问题的水平。另外,还带领职工到包装车间及销售部门参观学习,了解编织袋质量差的危害性。
3、加强了职工的技术培训
分厂安排技术员对岗位职工进行了一周的技术培训,主要讲解基本操作方法及常见问题处理办法,以及设备的简单维护知识。另外,利用我厂长期开展的岗位练兵、一岗一题等方式加强职工实际操作水平。
4、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经济考核力度,完善相关制度
分厂修改了经济责任制,并规定了废品率及考核指标,有奖有惩。还注意上下游工序的管理,注意辅助部门的配合。对清版等方面也做了一些规定。


(二)注意设备及材料的更新,落实技改技革。
由于企业效益不好,我厂在设备等方面欠帐太多,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力度不够。为解决印刷质量问题,我厂花大力气更新了设备,应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


1、更新印刷机
针对设备老化等问题,经过考察,陆续更换了4台三色印刷机及1台整卷印刷机。


2、更换油墨
针对油墨附着力差、不鲜艳、耐候性差等问题,经过考察,更换了油墨。


3、更换印刷胶版
通过对我厂原来用的半胶版分析,认为其版面易腐蚀变形是造成印字不清变形的原因,通过比较,改用了全胶版。


4、对设备进行了系列改造  
为解决油墨过浓造成粘连袋问题,我们在印刷机后面加装了送袋装置,还自行设计了油墨搅拌机投入使用,还在岗位上加装了抽风装置,这一系列措施,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质量。


5、加强机电仪的配合,加强了设备维护维修,减少了因设备故障而造成的废品。


结果及效益


     通过分厂职工近一年的努力,特别在更新设备及应用新材料后,统计表明编织袋印刷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废次品率有了一定幅度降低,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采用全胶版后,胶版腐蚀少,使用时间长,相应减少了材料成本。经过计算,一年可以节约胶版的材料费近6万元。
2、废次品率降低后相应产生一定的效益。通过计算,废次品率每降低1%,一年可节约成本10万元。
从上面分析可知,通过加强管理及技改技革,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
当然,通过设备更新及技术革新后,我分厂在编织袋印刷质量上并非完美,还存在一定问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相应制度需要坚持和完善,对此我们还需进一步努力。


结  论


      从设备和技改技革两个方面入手,解决了编织袋印刷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印刷质量,降低了废次品率,并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通过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加大设备更新,加强设备维护。


设备是企业生产的物资基础,是企业生产的先决条件,设备的新旧好坏及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因此,必须加大设备更新,同时加强设备维护。毕竟设备比生产工艺更新快,在生产环节能最早体现技术的发展进步,投用后增效也最大,虽然初期投资成本较高。


2、注意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强技改技革。


生产管理人员要关注技术及材料更新情况,注意在生产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技改技革。


3、加强生产及设备管理,加强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及落实情况,注意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和更新。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