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包装印刷仍然是以苯溶油墨为主
国内大多数软包装企业的印刷,仍然是以苯溶油墨为主,无苯油墨的生产,平均占油墨企业生产总量的30%以下。原因何在呢?
首先,出于油墨应用者软包装企业的无奈:
国内软包装行业无节制的增长和激烈的市场价格竞争,使得企业经营进入了微利时段,所以对印刷油墨的表面价位十分敏感。无苯油墨的价位平均高于苯溶氯化聚丙烯油墨的15%-25%左右,无苯无酮油墨的价格还要高些,故而一般软包装企业是难以接受的。
塑料凹版印刷的操作者没“科班”毕业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教育。操作技术只能靠师傅传教或者在实践中自学而成。再加上使用的设备参差悬殊过大,印刷机从人民币几万元至几千万元的不等。国内凹版印刷没有学科,还未建立权威的理论体系,印刷学院没有凹版印刷的教程,国内也没有教授凹版印刷的技术学校。因此行内企业之间没有技术交流,缺乏凹版印刷技术的理性认识和印刷油墨的基本应用常识。常常是同类型油墨,换家生产的油墨印刷就用不好。
使用与苯溶氯化聚丙烯油墨习性相近的酯溶改性氯化聚丙烯油墨,稍有不慎塑料复合包装的PE(聚乙烯)薄膜,就会染上难闻的酯溶剂味。无苯无酮醇水油墨的色相和应用与苯溶氯化聚丙烯油墨有所差别,出于怕耽误生产或产生废品,使多数企业的决策人有投鼠忌器感。再说包装使用苯溶油墨印刷,还是无苯或无苯无酮油墨印刷,非专业人士很难辨别。包装上的溶剂残留,对人健康的危害是渐进的,隐蔽的,需要时间和量的积累才会显示。所以对于使用无苯油墨印刷的企业,就觉得有吃亏感,是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因此,在禁止使用苯溶油墨的法规出台前或苯溶油墨还有市场的时候,能延锾则延缓,尽力推延,对更换印刷油墨没有积极的心态。
其次,来自油墨供应商短缺推销人员的难为:
现下油墨供应商营销部门,普遍缺乏得力的推销和售后服务人员,年老的员工已经退休或接近退休的年龄,新人员补充青黄不接。年轻员工的特点是文化程度较高,电脑、手机应用娴熟,可是缺乏推销和售后服务经验,欠缺对新油墨特性的全面了解,推广宣传不得要领,与用户沟通的能力差,缺少吃苦精神。
像:推广醇水性凹版油墨时,一味强调要求印刷单位重新制作网穴较浅的印刷版辊,加高印刷烘干箱的温度,甚至建议淘汰更新落后的凹版印刷机,一般企业都不予理睬,便将其油墨拒之门外。
例:纸张与塑料薄膜表面的爽滑度、张力、墨色和吸水性不同,使用醇水性油墨凹版印刷,纸张容易出现吃水过快、收缩、刮刀适应性差、油墨流平性差等现象,怎么去解决?
如:酯溶凹版油墨印刷后,虽然不会有苯残留,可是如果采用吹塑PE(聚乙烯)薄膜做复合包装里层材质的话,常常会感染难闻的酯溶剂气味,这怎样与用户沟通?
倘若,上述的现象发生,软包企业就会断定此油墨,不能用或者是质量有问题,不仅停用还会提出赔偿。所以多数新业务员在没有熟悉业务或试用期未满,等不到拿销售提成的时候就辞职跳槽了。
再次,国家没有明令禁止性的法规:
我国1998年就曾颁布了有关塑料复合包装膜的国家标准,2003年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限制苯残留的具体指标值—— 每平方米不得超过3毫克。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并不是要求所有企业都必须达到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实际上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淘汰含苯类溶剂型油墨的生产和限制食品包装苯残留的法规,也是指导性法规。既阻止不了使用苯溶油墨印刷,又难以实现印刷无苯化。
如何逾越这些障碍呢?
2011年1月10日,中国包装联合会绿色油墨中心、全国油墨制造商绿色联盟与北京印刷学院共建“绿色印刷油墨研究所”,搭建“绿色油墨及其应用技术检测中心”,极力打造国内绿色油墨权威的检测机构。同时建立北京印刷学院义乌市伟航水性油墨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中心和教学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优势,企业资金和实践优势,培养印刷人才。
2011年4月22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和方圆标志认证集团产品认证有限公司召开了《食品包装安全环保认证启动发布会》。通过食品包装安全环保认证,监督软包装企业应用无苯油墨印刷和无溶剂残留复合的状况,检验食品包装产品的安全环保性是否合格,给软包装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柔印中的油墨刮刀[1-14]
·柔性版UV印刷应用非常广泛[3-1]
·从印刷工艺看UV油墨印刷的领域[3-1]
·价廉物美的国产水墨已逐渐占领市场[2-28]
·中国水性油墨市场又有哪些变化呢?[2-27]
·我国目前水性油墨的使用现状[2-27]
·水性油墨的使用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27]
·柔印技术20年在硬件方面的五项进[2-25]
·凹印环保型油墨的发展趋势[2-21]
·柔印版材民族品牌正在崛起[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