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制版中需要了解的专业知识(二)

凹印制版


1.凹版:图文部分低于空白部分的印版。


2.网点凹版:组成图象的网穴有大小和(或)深浅变化的凹版。


3.电子雕刻凹版:按光电原理,由电子程序控制雕刻刀,按照预先扫描或输入的电子信息在镀铜滚筒表面雕刻而成的凹版。


4.腐蚀凹版:在镀铜滚筒上,直接喷涂感光胶,经软片暴光、显影、腐蚀制成的凹版。


5.胶凹印转换:用胶印加网分色片作原稿,经电子光雪镜头扫描后转换成电子雕刻凹版的方法。


6.凹版滚筒:钢或其它材料圆柱体表面经镀铜处理后雕刻或腐蚀成的凹版。


7.镀基铜:在滚筒上镀铜至规定的周长。


8.镀制版铜层:在已镀基铜的滚筒上镀用于制版(电雕或腐蚀)的铜层。


9.车磨:用特种车刀或砂轮对镀铜滚筒表面进行精加工的过程。


10.网穴:由雕刻或腐蚀后在凹版滚筒表面形成图文的贮墨凹坑。


11.通沟:在电雕凹版的暗调区域,连接网穴的小槽。


11.12网墙:分割网穴、支撑印刷刮墨刀的网壁。


12.凹版滚筒修整:用机械、化学或电解等方法修正凹版滚筒缺陷的工艺。


13.电镀修版:用阳极棒在凹版局部镀上一层金属(铜或铬)的修正工艺。


14.再腐蚀:对网墙滚涂再腐蚀墨(一种耐酸墨)后,用稀释的腐蚀溶液(三氯化铁或其它)加深网穴的工艺。


15.研磨修版:用细砂纸或砂轮研磨网墙使雕刻或腐蚀过深部位变浅的修正工艺。


复制技术  :  用手工、照相、调子或印刷方法仿制原稿的工艺过程。


1.基本色:进行色混合的各个单色。


2.原色:可混合生成所有其它色的三基色。加色混合:红、绿、兰光;减色混合:青、品红、黄色。


3.青色:兰、绿色光相加色。彩色印刷基本色之一。


4.品红色:兰、红色光相加色。


5.黄色:红、绿色光相加色。


6.补色:加色混合后成白光或灰光的两个互补色光;减色混合后成黑色或灰色的


两个互补色光。


7.加色法:按红、绿、兰三原色光的加色混合原理生成新色光的的方法。


8.减色法:按黄、品、青三原色料(如颜料、油墨)减色混合原理成色的方法。


9.色平衡:照相原稿的彩色感光材料或印刷用彩色油墨的颜色还原平衡。


10.灰平衡:黄、品、青三色版按不同网点面积配比在印刷中生成中性灰。


11.色彩还原:原稿色彩和复制色彩之间色调再现的关系。


12.细微还原:图象复制中还原原稿细微层次的特性。


13.暴光:用光照射感光涂层,以获得一种潜在或可见图象的过程。


14.显影:用还原剂把软片或印版上经暴光形成的潜象显现出来的过程。


15.定影:用化学药品去除感光涂层中未暴光或未还原的物质,如卤化银,使图文固定的过程。


16.校色:彩色图象复制中,使印刷的色还原更接近原稿的分色片修正工艺。


17.修版:对分色片进行修正,以弥补缺陷、改善色调还原以及对局部图象进行加工的工艺。


18.蒙版:照相制版中,用蒙片修正画面色彩和阶调以及遮盖某些局部的工艺。


19.蒙片:照相制版中,用以修正画面色彩、阶调或遮盖某些局部的模版,用感光胶片或不透明的切割膜制成。


20.拷贝:复制技术中,用底片与感光材料接触暴光,复制图文的过程,泛指对原物的模和复制。


21.反转拷贝法:从阳图(阴图)直接拷制阳图(阴图)的方法。


22.拷贝原版;用于拷贝的图文底片。


23.底色去除:在四色复制中用三原色还原灰色和黑色时,降低三原色比例,相应增加黑色比例的工艺。


24.底色增益:增加深暗调处的基本色景,提高图象密度的一种工艺。


25.滤色片:对可见光作选择吸收和透过的透明介质。


26.分色滤色片;分色制版时,置入光路中对可见光作选择吸收和透过的彩色透明介质。


27.中性滤色片:对可见光均匀减低光量的灰色透明介质。


28.色谱:用标准青、品红、黄、黑油墨,按不同网点百分比叠印成各种色彩的色块的总和。


29.色标:用实地和(或)网目调色块表示的基本色及其混合色的标准;制版印刷时也可作为各分色版的标记。


30.灰梯尺:阶调从白至黑或从明至暗以一定的密度差逐级排列的软片、纸质或玻璃条。


31.测控条:由网点、实地、线条等测标组成的软片条,用以判断和控制拷贝、晒版、打样和印刷时的信息转移。


32.预打样:在修版和打样前,用模拟印刷油墨色相的基本色(色粉、色膜等),或电子方法在屏幕上依据分色片制作彩色样,用以预先检验分色片质量的方法。


33.层次特性曲线:描述原稿到印刷品各个复制环节密度或网点之间关系的曲线。


34.密度计:测量密度值用的仪器。有透射和反射之分。


35.龟纹:由于各色版所用网点角度安排不当等原因,印刷图象出现不应有的花纹(象乌龟身上的纹状)。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