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表面电晕处理的计算公式

经过电晕处理后,塑料表面层的交联结构比其内层的交联结构减少,因此其表面层的功能团有较高的移动性。所以,在储存中,不少塑料出现电晕处理效果的衰退,添加剂由内部向表面迁移,也是使表面能下降,影响附着力的因素,这种负面影响无法完全抑制。


     实际上相对湿度也会影响电晕处理的效果,湿度是去极化剂,但一般来说由于影响并不严重,往往在测试误差范围之内,被忽略不计。如果采用连机电晕处理,则更可不必考虑。


     要把塑料表面处理达到一定的表面能,就需要把电晕处理的量(D)达到一定数值,其公式是:D=P÷(CB×V)
D=电晕处理量     P=电动机功率(瓦)     CB=电晕处理宽度(米)    
V=走卷速度(米/分)
举例:有一塑料薄膜印刷商要以350米/分的速度进行1600mm宽的薄膜印刷,有PET、LDPE、PP共聚体及PP均聚体等不同塑料膜。在开印前,这些薄膜的表面能均须处理达到45mN/m以上,根据电晕处理经验,知道上述各种薄膜的电晕处理量大致要达到:
PET  5.0(由42达到45  mN/m)
LDPE  7.5(由38达到45  mN/m)
PP共聚体12.5(由40达到45  mN/m)
PP均聚体25.0(由39达到45  mN/m)


     那么其电晕处理的功率(P)也就可以根据P=D×CB×V计算出来,其中PP均聚体的功率要求最高为25×1.6m×350米/分=14000瓦,而PP共聚体为7000W,LDPE为4200W,PET为2800W。


     一般情况来说,电晕处理器器是按照要求最高的功率设定,对于要求低些的薄膜,把功率调低来处理。


    电晕处理器的效果与电极的设计有较大关系。多片电极的效果最好(如Softal公司的专利),这一系统的特点是电晕处理的能力是通过平行成排的电极片播散出来的。在热膨胀的情况下,电极片可以在不改变极片间隙的情况下移动。另一优点是:由于放电的均一性,可避免长持续的放电通道。据对比,多片电极比一般金属电极(如单片电极或U型电极)的效果,可能要高出5到10  mN/m。而且处理后的塑料在储存一个月后,其表面能的衰减情况前者却反而比后者弱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