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故障之高光小网点容易缺失
凹印工艺常见质量故障中,高光小网点容易缺失、网穴中的油墨转移不出来、在应该出现油墨的地方形成小白点、高光小网点在刚开印时与印了一段时间后的墨色差异很大等故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解决此类故障的常用办法就是在油墨中添加慢干剂,不使油墨堵塞在网穴中,或者调整油墨中添加的溶剂,用真溶剂来不断溶解网穴底部的残墨,更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停机,把凹版网穴刷洗干净,使之恢复到初始的储墨量。
凹印的小网点印刷,在转印过程中有一个不大为人注意的特点,即网点的变形。如3号网角45°的正方菱形网点,是所有角度的网点中转移性最好的,但即使这样,转印出的10%网点明显拉长,近似于2号网角60°的长菱形网点,而且这种变形后的网点,在沿印刷方向上,长菱形后沿的尖角是转印不出来的,严重时连前沿的菱形尖角也转印不出来。这种故障也是凹印网点的二维特点决定的
高光区域网点面积小,网穴浅,油墨容易滞留在网穴中而不易转移,同时刮刀对凹版刮墨的作用也显现了出来。如果是60°的网角,这种缺陷最明显,30°的网角次之,45°网角最好。对于这种故障,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调换网点角度,对最需要防止油墨转印困难的色版换用30°网角或45°网角(由于45°网角常用于Y版和K版,在四色印刷中很难有条件更换),尽可能避开长菱形的60°网角。凹印分色工艺中不将M版与C版的网角固定,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实也就是考虑到这个因素。
凹印网点由于没有临界点,因此伴随着网点层次从5%到95%的递增,网墙宽度也在不断缩小。根据实际生产中的经验,凹印在50%以下的网点区域,由于网墙宽度较大,网点分隔比较清楚,印刷时网点与网点之间不会黏连,网点的层次很分明,所以我们常说凹印层次最鲜明的部分就在这一区域。但是在60%以上的网点区域,网墙间隔逐步减小,一旦控制不好油墨黏度或调整不好刮刀角度,凹印网点的增大就会造成网点之间的黏连,6成的网点看上去成了7成或者8成,渐变网不再像5成以下那么层次分明、过渡柔和,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很明显的“台阶”,应该逐步增大的网点事实上已经合并在一起,工艺上称之为“网点并级”。发生网点并级时,如果凹版上附有测试信号条,用放大镜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并级的症状和原因。凹印网点增大同油墨黏度和刮刀角度有关,暗调区域的并级同凹印网点的特点有关,所以凹版制版厂会根据印刷厂凹印设备、油墨、印刷基材的特点和操作工水平,为VIP客户制定专用的调整曲线,尽可能避开这些区域。当然这种曲线的制定需要大量参数的积累,需要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损耗也是不可避免的。
凹印网点在暗调区域容易并级,造成了凹印设计稿的一个特点,即网目调印刷时特别适合印刷50%以下区域的网点,当然,对于5%左右的网点,与其由于转印困难造成质量瑕疵,还不如直接删掉,或者将其扩大至容易转印的区域,如10%左右的网点。在暗调区域,调整曲线使其缩短,忽略60%~90%区域层次的渐变表现力,直接到实地区域。这样一来,既有墨色厚实的实地,又有层次细腻的高光,凹印的特点就显露出来了。但是,若要用凹印去仿胶印,或用凹印去仿柔印,由于作为基本表色单元的网点形状不同,印刷时的特性曲线不同,所以总是仿不真,给用户的感觉是不像。笔者当年曾用凹印去仿柔印的雪碧标签,结果就是无法得到国外柔印标签那种粗犷和大气的效果;当然,后来再用柔印仿凹印,也总得不出凹印的那份神韵。这说明:凹印、胶印和柔印这三种工艺的印刷特点是不同的,用其中一种工艺来模仿其他工艺的印刷效果,其实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凹印在暗调区域极易造成网点并级,这是我们在确定凹印设计稿和调整制版曲线时就必须考虑到的,如果硬要把对凹印来说较难表现的内容在凹印机上表现出来,不是不能做到,但浪费也是不可避免的。
凹印的小网点印刷,在转印过程中有一个不大为人注意的特点,即网点的变形。如3号网角45°的正方菱形网点,是所有角度的网点中转移性最好的,但即使这样,转印出的10%网点明显拉长,近似于2号网角60°的长菱形网点,而且这种变形后的网点,在沿印刷方向上,长菱形后沿的尖角是转印不出来的,严重时连前沿的菱形尖角也转印不出来。这种故障也是凹印网点的二维特点决定的
高光区域网点面积小,网穴浅,油墨容易滞留在网穴中而不易转移,同时刮刀对凹版刮墨的作用也显现了出来。如果是60°的网角,这种缺陷最明显,30°的网角次之,45°网角最好。对于这种故障,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调换网点角度,对最需要防止油墨转印困难的色版换用30°网角或45°网角(由于45°网角常用于Y版和K版,在四色印刷中很难有条件更换),尽可能避开长菱形的60°网角。凹印分色工艺中不将M版与C版的网角固定,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实也就是考虑到这个因素。
凹印网点由于没有临界点,因此伴随着网点层次从5%到95%的递增,网墙宽度也在不断缩小。根据实际生产中的经验,凹印在50%以下的网点区域,由于网墙宽度较大,网点分隔比较清楚,印刷时网点与网点之间不会黏连,网点的层次很分明,所以我们常说凹印层次最鲜明的部分就在这一区域。但是在60%以上的网点区域,网墙间隔逐步减小,一旦控制不好油墨黏度或调整不好刮刀角度,凹印网点的增大就会造成网点之间的黏连,6成的网点看上去成了7成或者8成,渐变网不再像5成以下那么层次分明、过渡柔和,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很明显的“台阶”,应该逐步增大的网点事实上已经合并在一起,工艺上称之为“网点并级”。发生网点并级时,如果凹版上附有测试信号条,用放大镜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并级的症状和原因。凹印网点增大同油墨黏度和刮刀角度有关,暗调区域的并级同凹印网点的特点有关,所以凹版制版厂会根据印刷厂凹印设备、油墨、印刷基材的特点和操作工水平,为VIP客户制定专用的调整曲线,尽可能避开这些区域。当然这种曲线的制定需要大量参数的积累,需要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损耗也是不可避免的。
凹印网点在暗调区域容易并级,造成了凹印设计稿的一个特点,即网目调印刷时特别适合印刷50%以下区域的网点,当然,对于5%左右的网点,与其由于转印困难造成质量瑕疵,还不如直接删掉,或者将其扩大至容易转印的区域,如10%左右的网点。在暗调区域,调整曲线使其缩短,忽略60%~90%区域层次的渐变表现力,直接到实地区域。这样一来,既有墨色厚实的实地,又有层次细腻的高光,凹印的特点就显露出来了。但是,若要用凹印去仿胶印,或用凹印去仿柔印,由于作为基本表色单元的网点形状不同,印刷时的特性曲线不同,所以总是仿不真,给用户的感觉是不像。笔者当年曾用凹印去仿柔印的雪碧标签,结果就是无法得到国外柔印标签那种粗犷和大气的效果;当然,后来再用柔印仿凹印,也总得不出凹印的那份神韵。这说明:凹印、胶印和柔印这三种工艺的印刷特点是不同的,用其中一种工艺来模仿其他工艺的印刷效果,其实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凹印在暗调区域极易造成网点并级,这是我们在确定凹印设计稿和调整制版曲线时就必须考虑到的,如果硬要把对凹印来说较难表现的内容在凹印机上表现出来,不是不能做到,但浪费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关资讯:
·油墨刮刀专用钢带[1-14]
·怎样选择油墨刮刀的种类呢? [1-14]
·网点腐蚀凹版的胶凹转换工艺方法[7-28]
·薄膜印制过程中膜皱的处理方法[7-26]
·印版油墨转移不良,出现明显缺笔断[7-26]
·柔版印刷中静电故障的解决办法[7-26]
·里印油墨脏版(印品带脏)[7-25]
·里印复合不牢固牢度差的原因[7-25]
·油墨墨膜晶化而难以套印[7-25]
·凹印印刷品粘连故障处理方法[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