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桐城印刷工业溯源

清代,县内私人印刷业较为发达,有木刻印刷佛教签文、氏族家谱和“桐城派”名人著作及木刻画等。桐城派作家方东树《昭昧詹言》木刻版,迄今尚存。


民国初年,印刷业开始使用石印技术。民国10年(1921)前后,县城有印刷企业5家:翰宝斋木刻印刷店、石鼓阁石印店、瑞华阁石印店、新桐石印店和文化石印店。其中翰宝斋木刻印刷店采用木刻活字印刷,兼营石印,以印刷家谱和书籍为主,店主张晓堂;石鼓阁石印店,抗日战争时期一度称安徽印书馆,有石印机1台,石印石20余块,承印中、小学课本和信封、名片等,店主汪桂新。民国23年9月,吴竹奇、方润年、李志刚等合资在县城开设商务印刷所,购置四开平台印刷机1台,铅印书籍、报刊。


1949年,全县有个体和私营印刷业10家,从业人员38人。1951年,县城个体印刷工人组建自强印刷店,购置四开平台印刷机、手摇铸字机各一台,经营铅印印刷。1954年12月,县城个体印刷工人22人,集资655元,组建城关印刷合作小组,经营木刻、石印印刷。1956年1月,县机关消费合作社铅印组、城关印刷合作小组合并成立机桐城县手工业联社印刷厂。1958年易名桐城县报社印刷厂,主要印《桐城报》及财务帐表、册、学生簿本等,年产值37.28万元,为县内唯一的一家印刷企业。1961年,报社印刷厂恢复合作工厂性质,更名桐城县印刷厂,在精简、下放中,部分印刷工人返回家乡先后创办小型印刷厂、组10余家。1963年全县有印刷工业企业11家,主要印刷会计帐表、学生簿本,以石印主为。其中县办印刷工业企业有桐城县印刷厂、青草文具社、罗岭印刷组、双铺印刷社,共有职工75人,固定资产原值12.45万元,年产值13.09万元,利税1.49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1745元。1960年,县城刻字、毛笔、印刷等3家街道办企业先后合并组建城关文具生产合作社,设刻字、印刷车间,置八开圆盘印刷机1台,石印板2块,铅印、石印帐表、册、簿。1966年,县办印刷工业企业有县印刷厂、城关文具社、罗岭印刷组、青草文具社、双港印刷社、金神印刷社等,共有职工82人,固定资产原值10.2万元,年产值31.19万元,利税2.6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3804元。1968年,县办印刷工业企业铅印毛泽东主席著作“老三篇”、“老五篇”、《论人民战争》和《毛主席语录》等61.3万册。1969年9月,城关文具生产合作社转产纸盒,后易名为桐城县制盒厂,保留印刷车间。1978年后,县税务局知青印刷厂、桐城师范学校知青印刷厂等相继创办。1980年,县内印刷工业增添有TT402四开自动开台印刷机、A型YT410印刷烫金多用机等新设备。乡镇企业中塑料制品由单色发展到多色套印,其中城关镇兴华塑料厂还引进彩印机等先进设备,开始彩色印刷。1987年,县橡胶厂建印刷车间,印制纸鞋带。是年,全县有印刷工业11家,职工333人,固定资产原值99.3万元,年产值152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0.86%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