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油墨刮刀与凹印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

暗调并级的主要原因是油墨黏度过低,虽经刮刀将多余的油墨刮掉,但网穴中的油墨还会向四周流淌,其实凹印网点的增大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油墨流淌造成的。要解决暗调并级,只有提高油墨黏度,但若将黏度调得过高,油墨不容易刮干净,且还容易起刀丝。以往凹印产品的质量控制重心在控制刀丝,印品表面若有刀丝,非常醒目,所以宁愿暗调并级,也不能有刀丝。在油墨黏度上宁愿过低些,也不能过高些。但是若黏度太低,在实地区域容易产生水波纹。  要解决水波纹问题,一是调节油墨黏度,二是解决油墨的流平性。目前凹印一线管理人员对油墨的黏度与流动性是熟悉的,但对油墨的流平性不熟悉,其实这是油墨印刷适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调节油墨的流平性,调整黏度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利用助剂来调整。利用凹版的通沟和油墨的流平,凹印要解决水波纹并不是很困难。当然版辊网穴的深浅、加网线数的高低跟水波纹也有关系,这必须同凹印机上的刮刀联系起来一起考虑,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糊版  从理论上说,刮刀将网墙上的油墨刮去以后,网墙上应该是干干净净的,不应该有油墨。但产生糊版的时候,刮刀其实并没有将油墨刮净,由于刮刀角度的关系,网墙上残留了一层薄薄的油墨(薄到用肉眼很难分辨),转印到印刷基材上造成糊版。印刷透明薄膜时,这种原因造成的糊版在单张印品上是很难发现的,但印刷成卷,许多透明印品叠在一起,就会显现出没有刮净的墨色,在收卷好的成品卷两侧可以很明显地观测到透明薄膜被染色。更严重的糊版故障,油墨在图文四周渗透开来,这是油墨黏度过低和刮刀角度没调整好造成的,不仅仅是操作者技术问题,更是责任心问题。  凹印糊版的造成,其实同凹印工艺比较粗放有关。传统的凹印工艺控制,一般是要求油墨黏度和刮刀角度控制在某个范围内,而不是具体的数值,生产时主要由一线员工自行掌握,印得好坏,损耗高低,全在一线机长。所以印刷企业推崇的是机长的一把刀,把所有的希望全寄托在机长的经验和责任心上。虽然培训年年搞,经验年年学,然而损耗率不见明显减少,成品率始终提不上去。  控制凹印糊版,要注意不要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即拼命加大刮刀压力,把刀片的角度调得更陡。若采用这种矫枉过正的办法,除了加速版辊的磨损外于事无补,要知道版辊的角度总是在正向范围内,不可能像柔印那样采用反向刮刀的。刮干净网墙上的油墨,版辊表面的光洁度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刮刀的角度和压力只有与版辊的光洁度相配合,才会有实际的意义。  油墨“白化”  油墨“白化”主要是指溶剂中含有水分,印在薄膜上失去光泽,严重时色相也会有些变化。其实从材料供应方面分析,溶剂中含有水分的概率倒不是很高,绝对不含水分是不可能的,所有溶剂的纯度总有一定的百分比。印刷过程中使用的溶剂,对水分总有一个宽容度,不必斤斤计较。  油墨白化的产生往往同使用过程中油墨吸收环境中大量的水分有关。笔者曾看到一家企业在梅雨季节用新墨印刷,刚开始的2个小时内印品色相没有变化,但2小时后,由于油墨中所用的乙醇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油墨逐渐分层,印品失去了光泽,要更换新墨才能恢复正常。凹印在使用醇溶性油墨时对环境会有一些特殊要求,如周围环境的湿度不能太高,否则乙醇会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因此要车间安装恒温恒湿装置,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不超过70%,以避免油墨白化。  对于水分造成的白化,笔者主张从溶剂进行调整,在周围湿度较高的时候,用一些吸水性小的醇类溶剂来取代乙醇。当然,用空调制冷抽湿来改善车间环境也是一个办法,不过笔者不主张,从成本上计算,实在是太浪费了。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