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柔印水性油墨的筛选与应用

1.水性油墨pH特点及其稳定性
水性油墨偏碱性,其pH值一般在8.5~9.5,有些水性油墨的碱性很强,pH值甚至会达到或超过10.0。水性油墨的pH值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水性油墨应用中,必须要定时监测pH值。当水性油墨的pH值下降到规定值下限之外,其黏度会增高,干燥速度会增快,转移性能会变差。因此必须及时添加油墨供应商提供的稳定剂(其实就是氨水之类的碱性添加剂),使水性油墨的pH值恢复到原有水平。目前水性油墨在实际应用中的pH值的变化曲线就像是一组锯齿波曲线,以时间t为横轴,pH值为纵轴,pH值随时间的延伸而逐步下降,一旦添加了稳定剂,pH值又即刻回升,循环往复,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在实际运用中,按照这种方法实施的水性油墨pH值控制水平,就像锯齿波曲线一样不稳定。若要使其稳定,必须缩短pH值测定与稳定剂添加的时间,增加pH值测定与稳定剂添加的频次。因此,国外在水性油墨应用中常采用水性油墨pH实时控制装置,随时测定,随时添加,以维持水性油墨性能的稳定。



2.根据上墨机构特点确认的水性油墨黏度
柔印采用的是短墨路,网纹辊技术是柔印墨路的核心技术。同胶印与凸印的浆状油墨长墨路相比,短墨路当然必须采用黏度较低的液体油墨,因此柔印油墨的黏度不能高。这是在业内通行的思维,差不多绝大多数业者都这么认为。
柔印机的上墨单元基本上采用三种方式:一是类似于凹版半浸在墨槽中,将网纹辊也半浸在墨槽中,由网纹辊的每一次旋转从墨槽中汲取新墨;二是采用封闭式刮墨刀,也称腔式刮墨刀,用电动或气动墨泵将墨桶中的油墨吸上来;三是采用着墨辊与逆向单刮刀结构,先将橡胶类的着墨辊上墨,墨量大小可以通过调节着墨辊转速与网纹辊转速的不同步来达到,并经网纹辊计量,逆向刮刀再将多余的油墨从网纹辊上刮去。按照这三种不同的上墨机构,柔印需要的油墨黏度其实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机构所使用的油墨黏度确实不能高,充塞于网纹辊网穴中的油墨转移到印版上,需要版辊与网纹辊接触时版辊上印版的局部变形,形成狭长的窄面将网穴中的油墨吸出,这同凹印机油墨转移原理是一样的。第二种机构需要用墨泵抽取油墨,因此油墨黏度大小受制于墨泵的吸力大小。第三种机构完全不必采用低黏度油墨,国内标签业采用的柔印机一般都是此种机构,使用的大多是黏度高很多的UV油墨。


过低的油墨黏度同网点扩张过大有关,这个问题在吸收性承印材料上还不明显,但在非吸收性承印材料(如薄膜)上的作用就很明显。上图图1和图2是柔印UV油墨和柔印水性油墨印样的网点对比,这两个印样的承印材料都是透明薄膜,采用蓝墨表印,没有用白墨衬底,图中的白底是拍摄图片时用白纸做的衬底。这两个印样的印刷条件相同,两个压力(上墨压力与印刷压力)的调节也相同,且采样均是相同位置的30%平网。图1和图2显示:相邻网点间的空白区域,UV油墨的样品要大,水性油墨的样品要小。换言之,水性油墨的网点扩张大,UV油墨的网点扩张小。而且水性油墨印刷的网点,中间颜色特别深,四周变浅。这说明水性油墨网点周围的墨迹扩散了,网点面积增大了,而UV油墨网点则没有明显的扩散。若采用分光密度仪测量网点扩大,也能很直观地得到这个结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油墨黏度。
 


3.水性油墨的色浓度


柔印印品的质量受制于网纹辊技术,为了达到印版的高加网线数,网纹辊也必须要采用高线数,而根据网纹辊技术中网穴深度与网穴开口的最佳比例,当网纹辊高线数时,其储墨量会相应下降。此时,若在同一印版上既要追求高加网线数,又要追求印品的高颜色密度,就必须要提高油墨的色浓度,简言之,要提高油墨的颜料比例。
柔印UV油墨的颜料比例一般在25%,柔印水性油墨的颜料比例一般在20%,柔印溶剂型油墨的颜料比例也在20%左右(比凹印溶剂型油墨10%左右的颜料比例高了近1倍)。由于柔印溶剂型油墨的表面张力普遍比柔印水性油墨要低,其从印版上的转移率要稍差些,相同颜料比例的溶剂型油墨的颜色密度要稍低于水性油墨。因此,对柔印水性油墨在色浓度方面的要求,只是将现有的颜料比例再提高些,而不必筛选颜料。目前柔印水性油墨的黏度比较低,还没有达到柔印UV油墨的水平,因此只要适当提高颜料比例,既提高了水性油墨固含量,又适当提高了水性油墨黏度,这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4.水性油墨的干燥速度
水性油墨组成中,水分大约占50%以上,而普通水25℃时的蒸发潜热高达1043千卡/磅,是乙醇蒸发潜热240千卡/磅的4倍以上,因此业内的共识是:水性油墨干燥需要更多的能耗。其实,水性树脂在胺化过程中,其蒸发潜热、蒸发速率都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不论是水性溶液或水性乳液,均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水了。在柔印机上水性油墨一般采用红外或热风干燥方式,并不需要特殊的装置。只要柔印机的干燥装置可以使用溶剂型油墨,那也一定可以使用水性油墨。
 
5.水性油墨的表面张力
就像凹印工艺无法避免刀丝故障一样,柔印工艺最担心的质量问题就与印版的配合方面,柔印油墨无法从印版上彻底转移,或多或少地滞留在印版上,这是造成堵版故障的三大原因之一。
根据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数据,我们要求柔印油墨的表面张力与印版表面能(也称印版的表面张力)要尽可能接近。由于对油墨在印版上的润湿性有要求,因此要求油墨的表面张力略低于印版的表面能,使油墨与印版的接触角θ小于但接近于90°。这样的配合,既可以避免印版不着墨,又可以避免因油墨在印版上黏滞而造成的堵版。
因为是油墨同印版的配合,所以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调整印版,二是调整油墨,从而达到需要的选择。目前国内柔印界最常用的印版主要来自于杜邦、富林特以及日本公司的几种,据测定,印版的表面能差异是比较大的,这同印版的材料配方有关,也同洗版溶剂的性能有关。选择并改善制版过程中印版表面能的稳定性,这项工作在业内已经逐步展开,因此用油墨表面张力的可调节与之配合,是我们在筛选适用的柔印水性油墨时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