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行业在国内面临的困境

 (一)成本居高不下  


  相对于传统的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RFID有着显著的优势。但是不菲的价格却让一些企业望而却步。如果五元的电子标签用于珠宝奢侈品是可行的,但是贴在普通小件消费品,如零食、烟等商品所占成本过大。就目前形势而言,RFID技术只适用于价值较高的个体,因此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其次RFID核心芯片制作及设计依赖国外进口。每个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电子编码,用于物件的追踪管理,需求量巨大。所以电子标签的成本几乎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建设成本,而芯片是电子标签的灵魂所在,占据RFID产业利润最大的一块。国内对RFID技术涉足较晚,目前只掌握低频和高频标签的芯片设计技术,在超高频和微波频段尽管已经开发出样片,但是未能批量生产,只能依赖国外进口。  


  (二)体系标准不统一  


  RFID标准体系由空中接口规范、物理特性、读写器协议编码体系等组成。目前国际上存在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不同国家或团体的利益。EPC  global是北美产品统一编码组织和欧洲产品编码组织联合成立的,在全世界拥有上百家成员,并获得众多大型跨国公司的支持。AIM、ISO、UID则普遍用于欧美国家和日本,IP-X代表了大洋洲、亚洲、非洲等国家。相比而言,EPC  global由于综合了美国和欧洲的大厂商,应用较为广泛。  


  目前,国内RFID标准尚未制定,仍在探索阶段。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依循,各个企业的RFID产品使用不同的频率、编码、存储规则,标签与读写器之间不能通用,导致企业和企业间不能进行交流和合作,阻碍RFID产业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要巩固在国际贸易上的优势,必须加快推进标准制定的进度。不仅继续把“中国制造”产品源源不断的销往国外,同时也加强国内RFID行业间交流及发展。  


  (三)易生成垄断企业  


  目前国内在各个细分行业几乎都有对应RFID企业,但是缺少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像远望谷一类的闻名企业较少,市场集中度较低,培育度不足,容易形成壁垒,某个企业一旦在细分市场打开局面,其他企业较难进入。例如,远望谷作为铁路行业RFID市场的垄断者和整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该市场份额达60%以上,2012年远望谷营业收入达到4.56亿元,同比增长42.24%。  



首页

返回

拨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