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刀丝是可以测量检查出来的
业内对刀丝的产生还有一种“活性粒子假设”,认为:①油墨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树脂和颜料在研磨、撞击和搅拌等外力作用下使分子链断裂,产生带极性的离子或基团,即活性粒子;②油墨刮刀和版辊的摩擦使版辊的镀铬表面产生较多的铬离子;③活性粒子在印刷过程中不断产生和结合,并黏附在版辊上,积聚到一定量时会窜出;④约2/3的活性粒子转移出去,剩余部分继续结合、累积;⑤当有外来粒子成为吸附剂或成核剂时,反应加快,造成更密的刀丝出现。
因此,这种假设的结论就是:这种情况产生的刀丝不是由油墨刮刀产生的,而是印刷过程中内部化学反应的产物。“活性粒子假设”其实是认为这种故障的产生无法用物理方法测定,要彻底解决它是困难的。
笔者认为凹印刀丝的产生原因是可以测量也可以检查出来的。对于第一种刀丝,不管是油墨中的灰尘或杂质,还是沉淀析出物,均可用一定目数的筛网过滤而检出。这种检测方法也适用由于静电过大而使灰尘吸附、凝结成过大的颗粒,卡在油墨刮刀与印版之间形成的刀丝。油墨黏度是否合适,用黏度杯测一下就可以判断。至于油墨刮刀的安装情况,依靠目测和手动调整都可解决,不是难事。印版的质量问题,只要按照制版厂的出厂数据复测,也完全能把握住质量关。至于油墨张力同版辊的配合,主要靠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油墨的表面张力主要同所用溶剂有关,一般而言,油墨与溶剂的参数没有改变,张力配合不会出问题,若出现问题,一般是在油墨方面。应该注意的是,油墨和溶剂都是化工产品,印刷企业可能对其不很熟悉,因此在采购或领用时有时可能会出错,所以企业质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数据,以保证该类材料的准确性;若发现有问题,简单的办法是换用,当然也可以添加一些助剂来加以改变。所以,上述寻找刀丝产生原因的结论是:只要查出不正常的数据,也就有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对第二种刀丝,更要强调查数据,要查印刷机与版辊的相关数据。根据笔者多年来对凹印一线的了解,一线员工一般不会去测量这些数据,因此当相关数据出问题时,也拿不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其实这种刀丝的产生,正是版辊的跳动与油墨刮刀的跳动不同步,如果我们利用油墨刮刀的弹性或版辊的粗糙度,使油墨刮刀做到随着版辊跳动,从而达到不使油墨从油墨刮刀下漏出的目的,从而堵住了墨线从油墨刮刀下窜出的漏洞。至于“活性粒子假设”,笔者只想提一个问题:同样使用溶剂型油墨的柔印,为什么从来没有遇到过刀丝这个问题呢?
因此,这种假设的结论就是:这种情况产生的刀丝不是由油墨刮刀产生的,而是印刷过程中内部化学反应的产物。“活性粒子假设”其实是认为这种故障的产生无法用物理方法测定,要彻底解决它是困难的。
笔者认为凹印刀丝的产生原因是可以测量也可以检查出来的。对于第一种刀丝,不管是油墨中的灰尘或杂质,还是沉淀析出物,均可用一定目数的筛网过滤而检出。这种检测方法也适用由于静电过大而使灰尘吸附、凝结成过大的颗粒,卡在油墨刮刀与印版之间形成的刀丝。油墨黏度是否合适,用黏度杯测一下就可以判断。至于油墨刮刀的安装情况,依靠目测和手动调整都可解决,不是难事。印版的质量问题,只要按照制版厂的出厂数据复测,也完全能把握住质量关。至于油墨张力同版辊的配合,主要靠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油墨的表面张力主要同所用溶剂有关,一般而言,油墨与溶剂的参数没有改变,张力配合不会出问题,若出现问题,一般是在油墨方面。应该注意的是,油墨和溶剂都是化工产品,印刷企业可能对其不很熟悉,因此在采购或领用时有时可能会出错,所以企业质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数据,以保证该类材料的准确性;若发现有问题,简单的办法是换用,当然也可以添加一些助剂来加以改变。所以,上述寻找刀丝产生原因的结论是:只要查出不正常的数据,也就有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对第二种刀丝,更要强调查数据,要查印刷机与版辊的相关数据。根据笔者多年来对凹印一线的了解,一线员工一般不会去测量这些数据,因此当相关数据出问题时,也拿不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其实这种刀丝的产生,正是版辊的跳动与油墨刮刀的跳动不同步,如果我们利用油墨刮刀的弹性或版辊的粗糙度,使油墨刮刀做到随着版辊跳动,从而达到不使油墨从油墨刮刀下漏出的目的,从而堵住了墨线从油墨刮刀下窜出的漏洞。至于“活性粒子假设”,笔者只想提一个问题:同样使用溶剂型油墨的柔印,为什么从来没有遇到过刀丝这个问题呢?
相关资讯:
·柔印中的油墨刮刀[1-14]
·国内外挤出复合的发展与现状[10-22]
·说一说挤出复合与干式复合特性[10-22]
·印刷中凹印油墨表面张力的影响[10-22]
·热缩膜在国内市场的应用主要表现[10-22]
·影响分切机张力稳定的原因[10-21]
·热熔胶涂布机越来越受欢迎[10-21]
·怎样做好保护膜涂布机的选购呢?[10-21]
·薄膜材料印刷是今后不干胶印刷的方[10-16]
·印刷企业如何提高印刷效率小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