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的网点结构
凹印的网点是非常有特色的。
(1)凹印采用菱形网点,其3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方形,网线角度为45°;0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扁菱形,网线角度为30°;2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长菱形,网线角度为60°。凹印这种由于加网角度不同而使网点形状不同的特点,同胶印与柔印是截然不同的。胶印一般采用方形网点,柔印采用圆形网点,不论加网角度如何变化,网点形状是不变的,即30°与45°的网点形状是一样的,若加网成数一样,则网点面积也是一样的。
(2)胶印网点的临界点是50%(即5成网),此时网点面积与相邻空白点一样大,50%以上的网点,相邻的空白点越来越小,直至100%实地。柔印网点的临界点是70%,70%以上的网点,相邻的空白点越来越小,直至100%实地。凹印网点没有临界点,在5%~95%范围内,其网点面积从小到大,网墙宽度从大到小,即使在实地区域,也存在网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凹印网点没有100%的实地。
(3)胶印与柔印的墨色浓淡深浅同网点面积大小直接相关,网点面积大则颜色深,网点面积小则颜色浅,即网点面积与墨色深浅具有一维特性。而凹印网点与之不同,具有二维特性,即不仅与网点面积大小相关,还同凹版网穴深度及其携带的墨量多少相关。当然,有必要指出,这里所指的凹版,特指目前国内凹印界占统治地位的电雕凹版,不包括以前的照相凹版和布美兰凹版。照相凹版是依靠网穴深度的变化来控制颜色浓淡,而布美兰凹版是依靠网穴表面积的变化来控制颜色深浅,这两种凹版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已从许多印刷领域退出,让位于具有网点面积和网穴深浅二维特性的电雕凹版。
(4)胶印与柔印CMYK四色网点的叠加,在同一图案中其加网线数是相同的,如175线/英寸的印版,CMYK四色加网线数必须都是175线/英寸。但凹印不同,其4号网角同3号网角一样,均是正方的菱形网点,网线角度为45°,实际应用中,3号网角常用来制作Y版,加网线数为70线/厘米,4号网角用来制作K版,加网线数约90线/厘米。
在同一图案的CMYK网点叠加中,只有凹印可以对不同的颜色采用不同的加网线数。
(5)胶印与柔印在不同颜色的网点叠加中,为了减小摩尔纹干涉的影响,必须严格按照各颜色加网角度相隔30°的原则,使其出现的叠加花纹尽可能美观。如胶印各色版常用的加网角度是:C版采用45°,M版采用75°,Y版采用90°,K版采用15°。柔印由于要避开网纹辊的整角度数,故各色版常用的加网角度分别是:C版采用22.5°,M版采用82.5°,Y版采用7.5°,K版采用52.5°。由于黄色的明度高,颜色比较浅,同其他颜色相叠时产生的干涉条纹不太明显,所以在无法满足所有各色加网角度相隔30°的要求下,不管是胶印还是柔印,Y版同其他色版的加网角度可以相隔15°。
凹印加网角度与胶印和柔印不同,C版采用30°,M版采用60°,Y版采用45°,K版也采用45°。Y版与K版采用相同的加网角度,但Y版采用正常的加网线数,而K版则采用更高一档的加网线数,采用更高一档的加网线数即用面积小一些的网点同大网点相叠,从而有效减小相同面积网点叠色时出现的不太美观的摩尔纹。当然,同胶印与柔印一样,凹印在C版与M版的加网角度上,可以视图文特点而互换。
(6)凹版上的网点之间有通沟,而其他印版上的网点是没有这个特点的。同凹印网点的形成是由电雕加工时滚筒转速与雕刻频率决定的一样,通沟也是滚筒转速与雕刻频率的产物。不同网角的通沟宽度与深度不一样,因此印刷时转印出来的通沟墨色深浅也不一样,过于窄而浅的通沟在转印时很难显现。容易使通沟显示其作用的加网角度一般是45°、30°和60°,有数据表明,45°网角在90%网点处就可以显示其通沟,而30°和60°网角的通沟则出现在100%处。
(7)由于摩尔纹的干涉客观存在,凹印在四色叠加时也会像胶印与柔印一样形成有规则的干涉图案,业内常称为“撞网”。凹印可以利用其网点的二维特性,在分色时使叠色中不同颜色的网点面积大小不同,网点面积差异越大,干涉条纹越不明显,视觉上就觉得越细腻。这种特点是其他印刷工艺所不具备的。
凹印网点的上述特点,既决定了凹印产品层次细腻的优点,也埋下了凹印在网目调图像印刷中的以下几个质量隐患。
①高光小网点区域由于网点面积小,网穴深度浅,不容易完全转印。
②暗调区域网点容易并级,60%以上区域的暗调层次容易糊死。
③实地区域容易形成水波纹故障。
凹版网穴呈倒棱锥形,其网穴底部的尖顶与棱线的存在,对油墨向承印材料上的转移起到阻滞作用,每一次油墨转移,网穴中总要滞留下不少油墨。凹版网穴同柔印网纹辊现在采用的碗型网穴不同,现代柔印网纹辊制造技术由于采用了激光多次重熔技术,网穴中不留棱线,同时也烧熔了网穴边缘的残渣,使网点边缘更光洁,油墨不黏滞在网穴中。而采用电雕工艺的凹版制版,根据雕刻针角度、雕刻频率和滚筒转速,会如实地在网穴中反映出电雕针的形状来。对于在电雕过程中造成的毛刺,凹印工艺使用刮刀刮去凹版表面的毛刺,但对网穴内部的凹凸却无能为力。因此凹版网穴的棱角特别容易黏滞油墨,尤其是底部容易积墨,油墨容易干涸在网穴中,造成网穴堵塞,储墨量减少。
(1)凹印采用菱形网点,其3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方形,网线角度为45°;0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扁菱形,网线角度为30°;2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长菱形,网线角度为60°。凹印这种由于加网角度不同而使网点形状不同的特点,同胶印与柔印是截然不同的。胶印一般采用方形网点,柔印采用圆形网点,不论加网角度如何变化,网点形状是不变的,即30°与45°的网点形状是一样的,若加网成数一样,则网点面积也是一样的。
(2)胶印网点的临界点是50%(即5成网),此时网点面积与相邻空白点一样大,50%以上的网点,相邻的空白点越来越小,直至100%实地。柔印网点的临界点是70%,70%以上的网点,相邻的空白点越来越小,直至100%实地。凹印网点没有临界点,在5%~95%范围内,其网点面积从小到大,网墙宽度从大到小,即使在实地区域,也存在网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凹印网点没有100%的实地。
(3)胶印与柔印的墨色浓淡深浅同网点面积大小直接相关,网点面积大则颜色深,网点面积小则颜色浅,即网点面积与墨色深浅具有一维特性。而凹印网点与之不同,具有二维特性,即不仅与网点面积大小相关,还同凹版网穴深度及其携带的墨量多少相关。当然,有必要指出,这里所指的凹版,特指目前国内凹印界占统治地位的电雕凹版,不包括以前的照相凹版和布美兰凹版。照相凹版是依靠网穴深度的变化来控制颜色浓淡,而布美兰凹版是依靠网穴表面积的变化来控制颜色深浅,这两种凹版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已从许多印刷领域退出,让位于具有网点面积和网穴深浅二维特性的电雕凹版。
(4)胶印与柔印CMYK四色网点的叠加,在同一图案中其加网线数是相同的,如175线/英寸的印版,CMYK四色加网线数必须都是175线/英寸。但凹印不同,其4号网角同3号网角一样,均是正方的菱形网点,网线角度为45°,实际应用中,3号网角常用来制作Y版,加网线数为70线/厘米,4号网角用来制作K版,加网线数约90线/厘米。
在同一图案的CMYK网点叠加中,只有凹印可以对不同的颜色采用不同的加网线数。
(5)胶印与柔印在不同颜色的网点叠加中,为了减小摩尔纹干涉的影响,必须严格按照各颜色加网角度相隔30°的原则,使其出现的叠加花纹尽可能美观。如胶印各色版常用的加网角度是:C版采用45°,M版采用75°,Y版采用90°,K版采用15°。柔印由于要避开网纹辊的整角度数,故各色版常用的加网角度分别是:C版采用22.5°,M版采用82.5°,Y版采用7.5°,K版采用52.5°。由于黄色的明度高,颜色比较浅,同其他颜色相叠时产生的干涉条纹不太明显,所以在无法满足所有各色加网角度相隔30°的要求下,不管是胶印还是柔印,Y版同其他色版的加网角度可以相隔15°。
凹印加网角度与胶印和柔印不同,C版采用30°,M版采用60°,Y版采用45°,K版也采用45°。Y版与K版采用相同的加网角度,但Y版采用正常的加网线数,而K版则采用更高一档的加网线数,采用更高一档的加网线数即用面积小一些的网点同大网点相叠,从而有效减小相同面积网点叠色时出现的不太美观的摩尔纹。当然,同胶印与柔印一样,凹印在C版与M版的加网角度上,可以视图文特点而互换。
(6)凹版上的网点之间有通沟,而其他印版上的网点是没有这个特点的。同凹印网点的形成是由电雕加工时滚筒转速与雕刻频率决定的一样,通沟也是滚筒转速与雕刻频率的产物。不同网角的通沟宽度与深度不一样,因此印刷时转印出来的通沟墨色深浅也不一样,过于窄而浅的通沟在转印时很难显现。容易使通沟显示其作用的加网角度一般是45°、30°和60°,有数据表明,45°网角在90%网点处就可以显示其通沟,而30°和60°网角的通沟则出现在100%处。
(7)由于摩尔纹的干涉客观存在,凹印在四色叠加时也会像胶印与柔印一样形成有规则的干涉图案,业内常称为“撞网”。凹印可以利用其网点的二维特性,在分色时使叠色中不同颜色的网点面积大小不同,网点面积差异越大,干涉条纹越不明显,视觉上就觉得越细腻。这种特点是其他印刷工艺所不具备的。
凹印网点的上述特点,既决定了凹印产品层次细腻的优点,也埋下了凹印在网目调图像印刷中的以下几个质量隐患。
①高光小网点区域由于网点面积小,网穴深度浅,不容易完全转印。
②暗调区域网点容易并级,60%以上区域的暗调层次容易糊死。
③实地区域容易形成水波纹故障。
凹版网穴呈倒棱锥形,其网穴底部的尖顶与棱线的存在,对油墨向承印材料上的转移起到阻滞作用,每一次油墨转移,网穴中总要滞留下不少油墨。凹版网穴同柔印网纹辊现在采用的碗型网穴不同,现代柔印网纹辊制造技术由于采用了激光多次重熔技术,网穴中不留棱线,同时也烧熔了网穴边缘的残渣,使网点边缘更光洁,油墨不黏滞在网穴中。而采用电雕工艺的凹版制版,根据雕刻针角度、雕刻频率和滚筒转速,会如实地在网穴中反映出电雕针的形状来。对于在电雕过程中造成的毛刺,凹印工艺使用刮刀刮去凹版表面的毛刺,但对网穴内部的凹凸却无能为力。因此凹版网穴的棱角特别容易黏滞油墨,尤其是底部容易积墨,油墨容易干涸在网穴中,造成网穴堵塞,储墨量减少。
相关资讯:
·使用油墨刮刀应注意什么?[1-14]
·凹印成品率不足与其印刷特点密切相[7-28]
·胶凹印网点阶调曲线的转换关系[7-28]
·薄膜凹印与柔印之成本对比[7-26]
·柔性印刷机刮刀渗漏的问题[7-26]
·铝箔用的印刷油墨的特性[7-26]
·影响凹印油墨表面张力的因素[7-26]
·软包装印刷中凹印与柔印的比较[7-26]
·墨附着牢度差,容易粘到冷却辊上[7-26]
·中途换新版给调色带来的困难[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