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特点与常见印刷质量缺陷的关系(一)
凹印以印刷精美、墨色厚实、印版耐印率高著称,凹印产品涵盖出版印刷、包装印刷甚至人民币、邮票等有价票券印刷等领域。目前国内采用的凹印机以轮转印刷方式为主,单张纸印刷方式为辅,本文谈到的凹印就是指轮转凹印,笔者将详细分析其印刷特点及与常见印刷质量缺陷的关系。
凹印在成品率方面同其他印刷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不足。在纸张印刷方面,单张纸胶印机的损耗一般在0.7%,而凹印机的损耗在6%~7%,如果说拿单张纸胶印机与轮转凹印机做比较存在不合理因素,那么同样为轮转方式的薄膜印刷,机组式凹印机的损耗为6%~7%,而卫星式柔印机的损耗仅为1%~2%,差异之大令人震惊。即使同为机组式轮转印刷方式,由于纸路长短的关系,凹印机比柔印机的损耗也要高许多,仅换卷一项而言,虽然都需要2~3个纸路的损耗,但由于凹印机的纸路明显比柔印机的纸路要长,所以损耗就要高出不少。这还不包括由于凹印的印刷压力是各种印刷方式中最大的,因此凹印机各色组在机械同步速度上的损失也是最大的,由此造成凹印在套印不准上存在大量损失;同时,也不包括凹印由于上墨方式的影响,刀丝(或称刀线)只能暂时解决但无法永远消除而造成的质量损耗。
凹印在成品率方面的不足与其印刷特点密切相关。
一、凹印的网点结构
凹印的网点是非常有特色的。
(1)凹印采用菱形网点,其3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方形,网线角度为45°;0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扁菱形,网线角度为30°;2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长菱形,网线角度为60°。凹印这种由于加网角度不同而使网点形状不同的特点,同胶印与柔印是截然不同的。胶印一般采用方形网点,柔印采用圆形网点,不论加网角度如何变化,网点形状是不变的,即30°与45°的网点形状是一样的,若加网成数一样,则网点面积也是一样的。
(2)胶印网点的临界点是50%(即5成网),此时网点面积与相邻空白点一样大,50%以上的网点,相邻的空白点越来越小,直至100%实地。柔印网点的临界点是70%,70%以上的网点,相邻的空白点越来越小,直至100%实地。凹印网点没有临界点,在5%~95%范围内,其网点面积从小到大,网墙宽度从大到小,即使在实地区域,也存在网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凹印网点没有100%的实地。
(3)胶印与柔印的墨色浓淡深浅同网点面积大小直接相关,网点面积大则颜色深,网点面积小则颜色浅,即网点面积与墨色深浅具有一维特性。而凹印网点与之不同,具有二维特性,即不仅与网点面积大小相关,还同凹版网穴深度及其携带的墨量多少相关。当然,有必要指出,这里所指的凹版,特指目前国内凹印界占统治地位的电雕凹版,不包括以前的照相凹版和布美兰凹版。照相凹版是依靠网穴深度的变化来控制颜色浓淡,而布美兰凹版是依靠网穴表面积的变化来控制颜色深浅,这两种凹版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已从许多印刷领域退出,让位于具有网点面积和网穴深浅二维特性的电雕凹版。
(4)胶印与柔印CMYK四色网点的叠加,在同一图案中其加网线数是相同的,如175线/英寸的印版,CMYK四色加网线数必须都是175线/英寸。但凹印不同,其4号网角同3号网角一样,均是正方的菱形网点,网线角度为45°,实际应用中,3号网角常用来制作Y版,加网线数为70线/厘米,4号网角用来制作K版,加网线数约90线/厘米。在同一图案的CMYK网点叠加中,只有凹印可以对不同的颜色采用不同的加网线数。
(5)胶印与柔印在不同颜色的网点叠加中,为了减小摩尔纹干涉的影响,必须严格按照各颜色加网角度相隔30°的原则,使其出现的叠加花纹尽可能美观。如胶印各色版常用的加网角度是:C版采用45°,M版采用75°,Y版采用90°,K版采用15°。柔印由于要避开网纹辊的整角度数,故各色版常用的加网角度分别是:C版采用22.5°,M版采用82.5°,Y版采用7.5°,K版采用52.5°。由于黄色的明度高,颜色比较浅,同其他颜色相叠时产生的干涉条纹不太明显,所以在无法满足所有各色加网角度相隔30°的要求下,不管是胶印还是柔印,Y版同其他色版的加网角度可以相隔15°。
凹印加网角度与胶印和柔印不同,C版采用30°,M版采用60°,Y版采用45°,K版也采用45°。Y版与K版采用相同的加网角度,但Y版采用正常的加网线数,而K版则采用更高一档的加网线数,采用更高一档的加网线数即用面积小一些的网点同大网点相叠,从而有效减小相同面积网点叠色时出现的不太美观的摩尔纹。当然,同胶印与柔印一样,凹印在C版与M版的加网角度上,可以视图文特点而互换。
(6)凹版上的网点之间有通沟,而其他印版上的网点是没有这个特点的。同凹印网点的形成是由电雕加工时滚筒转速与雕刻频率决定的一样,通沟也是滚筒转速与雕刻频率的产物。不同网角的通沟宽度与深度不一样,因此印刷时转印出来的通沟墨色深浅也不一样,过于窄而浅的通沟在转印时很难显现。容易使通沟显示其作用的加网角度一般是45°、30°和60°,有数据表明,45°网角在90%网点处就可以显示其通沟,而30°和60°网角的通沟则出现在100%处。
(7)由于摩尔纹的干涉客观存在,凹印在四色叠加时也会像胶印与柔印一样形成有规则的干涉图案,业内常称为“撞网”。凹印可以利用其网点的二维特性,在分色时使叠色中不同颜色的网点面积大小不同,网点面积差异越大,干涉条纹越不明显,视觉上就觉得越细腻。这种特点是其他印刷工艺所不具备的。
凹印网点的上述特点,既决定了凹印产品层次细腻的优点,也埋下了凹印在网目调图像印刷中的以下几个质量隐患。
①高光小网点区域由于网点面积小,网穴深度浅,不容易完全转印。
②暗调区域网点容易并级,60%以上区域的暗调层次容易糊死。
③实地区域容易形成水波纹故障。
凹版网穴呈倒棱锥形,其网穴底部的尖顶与棱线的存在,对油墨向承印材料上的转移起到阻滞作用,每一次油墨转移,网穴中总要滞留下不少油墨。凹版网穴同柔印网纹辊现在采用的碗型网穴不同,现代柔印网纹辊制造技术由于采用了激光多次重熔技术,网穴中不留棱线,同时也烧熔了网穴边缘的残渣,使网点边缘更光洁,油墨不黏滞在网穴中。而采用电雕工艺的凹版制版,根据雕刻针角度、雕刻频率和滚筒转速,会如实地在网穴中反映出电雕针的形状来。对于在电雕过程中造成的毛刺,凹印工艺使用刮刀刮去凹版表面的毛刺,但对网穴内部的凹凸却无能为力。因此凹版网穴的棱角特别容易黏滞油墨,尤其是底部容易积墨,油墨容易干涸在网穴中,造成网穴堵塞,储墨量减少。凹印工艺常见质量故障中,高光小网点容易缺失、网穴中的油墨转移不出来、在应该出现油墨的地方形成小白点、高光小网点在刚开印时与印了一段时间后的墨色差异很大等故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解决此类故障的常用办法就是在油墨中添加慢干剂,不使油墨堵塞在网穴中,或者调整油墨中添加的溶剂,用真溶剂来不断溶解网穴底部的残墨,更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停机,把凹版网穴刷洗干净,使之恢复到初始的储墨量。
凹印的小网点印刷,在转印过程中有一个不大为人注意的特点,即网点的变形。如3号网角45°的正方菱形网点,是所有角度的网点中转移性最好的,但即使这样,转印出的10%网点明显拉长,近似于2号网角60°的长菱形网点,而且这种变形后的网点,在沿印刷方向上,长菱形后沿的尖角是转印不出来的,严重时连前沿的菱形尖角也转印不出来。这种故障也是凹印网点的二维特点决定的
高光区域网点面积小,网穴浅,油墨容易滞留在网穴中而不易转移,同时刮刀对凹版刮墨的作用也显现了出来。如果是60°的网角,这种缺陷最明显,30°的网角次之,45°网角最好。对于这种故障,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调换网点角度,对最需要防止油墨转印困难的色版换用30°网角或45°网角(由于45°网角常用于Y版和K版,在四色印刷中很难有条件更换),尽可能避开长菱形的60°网角。凹印分色工艺中不将M版与C版的网角固定,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实也就是考虑到这个因素。
凹印网点由于没有临界点,因此伴随着网点层次从5%到95%的递增,网墙宽度也在不断缩小。根据实际生产中的经验,凹印在50%以下的网点区域,由于网墙宽度较大,网点分隔比较清楚,印刷时网点与网点之间不会黏连,网点的层次很分明,所以我们常说凹印层次最鲜明的部分就在这一区域。但是在60%以上的网点区域,网墙间隔逐步减小,一旦控制不好油墨黏度或调整不好刮刀角度,凹印网点的增大就会造成网点之间的黏连,6成的网点看上去成了7成或者8成,渐变网不再像5成以下那么层次分明、过渡柔和,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很明显的“台阶”,应该逐步增大的网点事实上已经合并在一起,工艺上称之为“网点并级”。发生网点并级时,如果凹版上附有测试信号条,用放大镜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并级的症状和原因。凹印网点增大同油墨黏度和刮刀角度有关,暗调区域的并级同凹印网点的特点有关,所以凹版制版厂会根据印刷厂凹印设备、油墨、印刷基材的特点和操作工水平,为VIP客户制定专用的调整曲线,尽可能避开这些区域。当然这种曲线的制定需要大量参数的积累,需要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损耗也是不可避免的。
凹印网点在暗调区域容易并级,造成了凹印设计稿的一个特点,即网目调印刷时特别适合印刷50%以下区域的网点,当然,对于5%左右的网点,与其由于转印困难造成质量瑕疵,还不如直接删掉,或者将其扩大至容易转印的区域,如10%左右的网点。在暗调区域,调整曲线使其缩短,忽略60%~90%区域层次的渐变表现力,直接到实地区域。这样一来,既有墨色厚实的实地,又有层次细腻的高光,凹印的特点就显露出来了。但是,若要用凹印去仿胶印,或用凹印去仿柔印,由于作为基本表色单元的网点形状不同,印刷时的特性曲线不同,所以总是仿不真,给用户的感觉是不像。笔者当年曾用凹印去仿柔印的雪碧标签,结果就是无法得到国外柔印标签那种粗犷和大气的效果;当然,后来再用柔印仿凹印,也总得不出凹印的那份神韵。这说明:凹印、胶印和柔印这三种工艺的印刷特点是不同的,用其中一种工艺来模仿其他工艺的印刷效果,其实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凹印在暗调区域极易造成网点并级,这是我们在确定凹印设计稿和调整制版曲线时就必须考虑到的,如果硬要把对凹印来说较难表现的内容在凹印机上表现出来,不是不能做到,但浪费也是不可避免的。
凹印在实地印刷中有一个较大的弊病,即水波纹故障,其特点是在实地色块的墨色中隐约可见一缕缕的波纹状印迹,就好像凹版上实地凹陷部分的油墨还没有流平即被转印到承印材料上,色泽有深有浅,很不均匀。笔者曾对这一现象做过一个测试:采用70线/厘米的加网线数和45°网角,在同一根滚筒上分别按35μm、38μm、42μm、45μm、48μm、50μm的不同网穴深度雕刻色卡试样,印刷后的结果表明,网穴深度为45μm时实地印刷最为均匀,网穴深度48μm时实地印刷效果次之,网穴深度50μm时实地印刷效果再次之,然后是网穴深度42μm和38μm时的实地,最后是网穴深度35μm时的实地,其水波纹最明显。这里得到了一条大致的曲线,即在同一印刷色组上
在油墨黏度、橡胶辊转印压力、印刷薄膜的印刷适性等外在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水波纹的情况同凹版网穴的深度有关,网穴浅则水波纹现象厉害,网穴达到一定深度,水波纹消失,但网穴深度再继续深下去,水波纹又会出现,但此时比网穴浅时看上去要好一些。同样的,再以80线/厘米的加网线数进行测试,对35μm、38μm、42μm、45μm、48μm、50μm几种不同网穴深度下的实地印刷效果进行比较,得出的趋势同70线/厘米时的试样相仿,只是45μm、80线/厘米的实地印刷质量比45μm、70线/厘米的实地印刷质量稍差一些。比较这些测试数据可以发现,差异就体现在网点面积与网墙宽度上,即使在相同加网线数、不同网穴深度的试样上,由于电雕针的雕刻深度不同,网点面积与网墙宽度也是有所不同的。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即凹印网点的二维特点,网穴深度与网点面积的变化牵涉到通沟的变化,通沟小而浅则容易出现水波纹,通沟宽则油墨容易流平,可减少或避免水波纹。在凹印生产一线,解决水波纹故障一般是通过控制油墨黏度来调节油墨的流平性。殊不知造成该故障的主要原因在于凹版,虽然调整油墨流平性可以弥补之,但油墨绝不是造成该故障的主要原因。
凹印在成品率方面同其他印刷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不足。在纸张印刷方面,单张纸胶印机的损耗一般在0.7%,而凹印机的损耗在6%~7%,如果说拿单张纸胶印机与轮转凹印机做比较存在不合理因素,那么同样为轮转方式的薄膜印刷,机组式凹印机的损耗为6%~7%,而卫星式柔印机的损耗仅为1%~2%,差异之大令人震惊。即使同为机组式轮转印刷方式,由于纸路长短的关系,凹印机比柔印机的损耗也要高许多,仅换卷一项而言,虽然都需要2~3个纸路的损耗,但由于凹印机的纸路明显比柔印机的纸路要长,所以损耗就要高出不少。这还不包括由于凹印的印刷压力是各种印刷方式中最大的,因此凹印机各色组在机械同步速度上的损失也是最大的,由此造成凹印在套印不准上存在大量损失;同时,也不包括凹印由于上墨方式的影响,刀丝(或称刀线)只能暂时解决但无法永远消除而造成的质量损耗。
凹印在成品率方面的不足与其印刷特点密切相关。
一、凹印的网点结构
凹印的网点是非常有特色的。
(1)凹印采用菱形网点,其3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方形,网线角度为45°;0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扁菱形,网线角度为30°;2号网角的网点形状是长菱形,网线角度为60°。凹印这种由于加网角度不同而使网点形状不同的特点,同胶印与柔印是截然不同的。胶印一般采用方形网点,柔印采用圆形网点,不论加网角度如何变化,网点形状是不变的,即30°与45°的网点形状是一样的,若加网成数一样,则网点面积也是一样的。
(2)胶印网点的临界点是50%(即5成网),此时网点面积与相邻空白点一样大,50%以上的网点,相邻的空白点越来越小,直至100%实地。柔印网点的临界点是70%,70%以上的网点,相邻的空白点越来越小,直至100%实地。凹印网点没有临界点,在5%~95%范围内,其网点面积从小到大,网墙宽度从大到小,即使在实地区域,也存在网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凹印网点没有100%的实地。
(3)胶印与柔印的墨色浓淡深浅同网点面积大小直接相关,网点面积大则颜色深,网点面积小则颜色浅,即网点面积与墨色深浅具有一维特性。而凹印网点与之不同,具有二维特性,即不仅与网点面积大小相关,还同凹版网穴深度及其携带的墨量多少相关。当然,有必要指出,这里所指的凹版,特指目前国内凹印界占统治地位的电雕凹版,不包括以前的照相凹版和布美兰凹版。照相凹版是依靠网穴深度的变化来控制颜色浓淡,而布美兰凹版是依靠网穴表面积的变化来控制颜色深浅,这两种凹版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已从许多印刷领域退出,让位于具有网点面积和网穴深浅二维特性的电雕凹版。
(4)胶印与柔印CMYK四色网点的叠加,在同一图案中其加网线数是相同的,如175线/英寸的印版,CMYK四色加网线数必须都是175线/英寸。但凹印不同,其4号网角同3号网角一样,均是正方的菱形网点,网线角度为45°,实际应用中,3号网角常用来制作Y版,加网线数为70线/厘米,4号网角用来制作K版,加网线数约90线/厘米。在同一图案的CMYK网点叠加中,只有凹印可以对不同的颜色采用不同的加网线数。
(5)胶印与柔印在不同颜色的网点叠加中,为了减小摩尔纹干涉的影响,必须严格按照各颜色加网角度相隔30°的原则,使其出现的叠加花纹尽可能美观。如胶印各色版常用的加网角度是:C版采用45°,M版采用75°,Y版采用90°,K版采用15°。柔印由于要避开网纹辊的整角度数,故各色版常用的加网角度分别是:C版采用22.5°,M版采用82.5°,Y版采用7.5°,K版采用52.5°。由于黄色的明度高,颜色比较浅,同其他颜色相叠时产生的干涉条纹不太明显,所以在无法满足所有各色加网角度相隔30°的要求下,不管是胶印还是柔印,Y版同其他色版的加网角度可以相隔15°。
凹印加网角度与胶印和柔印不同,C版采用30°,M版采用60°,Y版采用45°,K版也采用45°。Y版与K版采用相同的加网角度,但Y版采用正常的加网线数,而K版则采用更高一档的加网线数,采用更高一档的加网线数即用面积小一些的网点同大网点相叠,从而有效减小相同面积网点叠色时出现的不太美观的摩尔纹。当然,同胶印与柔印一样,凹印在C版与M版的加网角度上,可以视图文特点而互换。
(6)凹版上的网点之间有通沟,而其他印版上的网点是没有这个特点的。同凹印网点的形成是由电雕加工时滚筒转速与雕刻频率决定的一样,通沟也是滚筒转速与雕刻频率的产物。不同网角的通沟宽度与深度不一样,因此印刷时转印出来的通沟墨色深浅也不一样,过于窄而浅的通沟在转印时很难显现。容易使通沟显示其作用的加网角度一般是45°、30°和60°,有数据表明,45°网角在90%网点处就可以显示其通沟,而30°和60°网角的通沟则出现在100%处。
(7)由于摩尔纹的干涉客观存在,凹印在四色叠加时也会像胶印与柔印一样形成有规则的干涉图案,业内常称为“撞网”。凹印可以利用其网点的二维特性,在分色时使叠色中不同颜色的网点面积大小不同,网点面积差异越大,干涉条纹越不明显,视觉上就觉得越细腻。这种特点是其他印刷工艺所不具备的。
凹印网点的上述特点,既决定了凹印产品层次细腻的优点,也埋下了凹印在网目调图像印刷中的以下几个质量隐患。
①高光小网点区域由于网点面积小,网穴深度浅,不容易完全转印。
②暗调区域网点容易并级,60%以上区域的暗调层次容易糊死。
③实地区域容易形成水波纹故障。
凹版网穴呈倒棱锥形,其网穴底部的尖顶与棱线的存在,对油墨向承印材料上的转移起到阻滞作用,每一次油墨转移,网穴中总要滞留下不少油墨。凹版网穴同柔印网纹辊现在采用的碗型网穴不同,现代柔印网纹辊制造技术由于采用了激光多次重熔技术,网穴中不留棱线,同时也烧熔了网穴边缘的残渣,使网点边缘更光洁,油墨不黏滞在网穴中。而采用电雕工艺的凹版制版,根据雕刻针角度、雕刻频率和滚筒转速,会如实地在网穴中反映出电雕针的形状来。对于在电雕过程中造成的毛刺,凹印工艺使用刮刀刮去凹版表面的毛刺,但对网穴内部的凹凸却无能为力。因此凹版网穴的棱角特别容易黏滞油墨,尤其是底部容易积墨,油墨容易干涸在网穴中,造成网穴堵塞,储墨量减少。凹印工艺常见质量故障中,高光小网点容易缺失、网穴中的油墨转移不出来、在应该出现油墨的地方形成小白点、高光小网点在刚开印时与印了一段时间后的墨色差异很大等故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解决此类故障的常用办法就是在油墨中添加慢干剂,不使油墨堵塞在网穴中,或者调整油墨中添加的溶剂,用真溶剂来不断溶解网穴底部的残墨,更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停机,把凹版网穴刷洗干净,使之恢复到初始的储墨量。
凹印的小网点印刷,在转印过程中有一个不大为人注意的特点,即网点的变形。如3号网角45°的正方菱形网点,是所有角度的网点中转移性最好的,但即使这样,转印出的10%网点明显拉长,近似于2号网角60°的长菱形网点,而且这种变形后的网点,在沿印刷方向上,长菱形后沿的尖角是转印不出来的,严重时连前沿的菱形尖角也转印不出来。这种故障也是凹印网点的二维特点决定的
高光区域网点面积小,网穴浅,油墨容易滞留在网穴中而不易转移,同时刮刀对凹版刮墨的作用也显现了出来。如果是60°的网角,这种缺陷最明显,30°的网角次之,45°网角最好。对于这种故障,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调换网点角度,对最需要防止油墨转印困难的色版换用30°网角或45°网角(由于45°网角常用于Y版和K版,在四色印刷中很难有条件更换),尽可能避开长菱形的60°网角。凹印分色工艺中不将M版与C版的网角固定,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实也就是考虑到这个因素。
凹印网点由于没有临界点,因此伴随着网点层次从5%到95%的递增,网墙宽度也在不断缩小。根据实际生产中的经验,凹印在50%以下的网点区域,由于网墙宽度较大,网点分隔比较清楚,印刷时网点与网点之间不会黏连,网点的层次很分明,所以我们常说凹印层次最鲜明的部分就在这一区域。但是在60%以上的网点区域,网墙间隔逐步减小,一旦控制不好油墨黏度或调整不好刮刀角度,凹印网点的增大就会造成网点之间的黏连,6成的网点看上去成了7成或者8成,渐变网不再像5成以下那么层次分明、过渡柔和,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很明显的“台阶”,应该逐步增大的网点事实上已经合并在一起,工艺上称之为“网点并级”。发生网点并级时,如果凹版上附有测试信号条,用放大镜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并级的症状和原因。凹印网点增大同油墨黏度和刮刀角度有关,暗调区域的并级同凹印网点的特点有关,所以凹版制版厂会根据印刷厂凹印设备、油墨、印刷基材的特点和操作工水平,为VIP客户制定专用的调整曲线,尽可能避开这些区域。当然这种曲线的制定需要大量参数的积累,需要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损耗也是不可避免的。
凹印网点在暗调区域容易并级,造成了凹印设计稿的一个特点,即网目调印刷时特别适合印刷50%以下区域的网点,当然,对于5%左右的网点,与其由于转印困难造成质量瑕疵,还不如直接删掉,或者将其扩大至容易转印的区域,如10%左右的网点。在暗调区域,调整曲线使其缩短,忽略60%~90%区域层次的渐变表现力,直接到实地区域。这样一来,既有墨色厚实的实地,又有层次细腻的高光,凹印的特点就显露出来了。但是,若要用凹印去仿胶印,或用凹印去仿柔印,由于作为基本表色单元的网点形状不同,印刷时的特性曲线不同,所以总是仿不真,给用户的感觉是不像。笔者当年曾用凹印去仿柔印的雪碧标签,结果就是无法得到国外柔印标签那种粗犷和大气的效果;当然,后来再用柔印仿凹印,也总得不出凹印的那份神韵。这说明:凹印、胶印和柔印这三种工艺的印刷特点是不同的,用其中一种工艺来模仿其他工艺的印刷效果,其实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凹印在暗调区域极易造成网点并级,这是我们在确定凹印设计稿和调整制版曲线时就必须考虑到的,如果硬要把对凹印来说较难表现的内容在凹印机上表现出来,不是不能做到,但浪费也是不可避免的。
凹印在实地印刷中有一个较大的弊病,即水波纹故障,其特点是在实地色块的墨色中隐约可见一缕缕的波纹状印迹,就好像凹版上实地凹陷部分的油墨还没有流平即被转印到承印材料上,色泽有深有浅,很不均匀。笔者曾对这一现象做过一个测试:采用70线/厘米的加网线数和45°网角,在同一根滚筒上分别按35μm、38μm、42μm、45μm、48μm、50μm的不同网穴深度雕刻色卡试样,印刷后的结果表明,网穴深度为45μm时实地印刷最为均匀,网穴深度48μm时实地印刷效果次之,网穴深度50μm时实地印刷效果再次之,然后是网穴深度42μm和38μm时的实地,最后是网穴深度35μm时的实地,其水波纹最明显。这里得到了一条大致的曲线,即在同一印刷色组上
在油墨黏度、橡胶辊转印压力、印刷薄膜的印刷适性等外在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水波纹的情况同凹版网穴的深度有关,网穴浅则水波纹现象厉害,网穴达到一定深度,水波纹消失,但网穴深度再继续深下去,水波纹又会出现,但此时比网穴浅时看上去要好一些。同样的,再以80线/厘米的加网线数进行测试,对35μm、38μm、42μm、45μm、48μm、50μm几种不同网穴深度下的实地印刷效果进行比较,得出的趋势同70线/厘米时的试样相仿,只是45μm、80线/厘米的实地印刷质量比45μm、70线/厘米的实地印刷质量稍差一些。比较这些测试数据可以发现,差异就体现在网点面积与网墙宽度上,即使在相同加网线数、不同网穴深度的试样上,由于电雕针的雕刻深度不同,网点面积与网墙宽度也是有所不同的。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即凹印网点的二维特点,网穴深度与网点面积的变化牵涉到通沟的变化,通沟小而浅则容易出现水波纹,通沟宽则油墨容易流平,可减少或避免水波纹。在凹印生产一线,解决水波纹故障一般是通过控制油墨黏度来调节油墨的流平性。殊不知造成该故障的主要原因在于凹版,虽然调整油墨流平性可以弥补之,但油墨绝不是造成该故障的主要原因。
相关资讯:
·凹印和胶印的印刷质量比较[3-21]
·国内凹版印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21]
·凹版包装设计制作的专业常识[3-21]
·香烟包装中金属油墨凹版印刷技术[3-21]
·香烟包装中金属油墨凹版印刷技术[3-21]
·转移、复合、九色UV凹印一体化工[3-21]
·如何在生产中提高凹印版的耐印力[3-21]
·凹版印刷技术与防伪包装方面的应用[3-21]
·凹版印刷原理方式及特点[3-21]
·凹版印刷之预印新技术工艺的特点[3-21]